海員大罷工

1922年的香港海員大罷工,由1月12日開始至3月8日結束,歷時56天。罷工由開始時的數千名香港海員參加,演變至後來的全港工人同情大罷工,罷工離港人數更高至12萬人,成為震驚中外的重大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香港貨幣對外匯率大幅貶值,通貨膨脹,工人生活日見困苦,以致20世紀初的香港工潮不斷。對於香港海員來說,除了工資低的問題,他們還面對華洋工人待遇嚴重不公平,以及包 工制的剝削,令到他們決心組織起來,於1921年3月成立「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決心與資方對抗,爭取公平待遇。 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成立以後,先後三次向資方提出加薪等要求都不獲理會,海員總會最於在1922年1月12日正式宣佈罷工。在罷工令發出的24小時內,就已經有90艘輪船,大約1500名海員離船,在海員總會的安排下返回廣州。 同時,亦由於廣州政府的背後支持,令到當時的殖民地政府認定,是次罷工並非單純的經濟性罷工,是孫中山在背後一手策劃,目的是攻擊殖民地政府的管治,所以港府一直都對海員採取不退讓的態度。 另一方面,在組織罷工的同時,海員總會亦一早聯絡了其他12間工會,組成”十三太保聯盟”,團結勞工力量。全港各行各業的工人,更於1922年2月下旬實行同盟總罷工,使原來的海員罷工演變成全港工人大罷工,香港政府隨即宣佈「戒嚴令」,香港市面陷於癱瘓,經濟損失更加是不可計算。據當時的報章統計,參與罷工的工人總數超過12萬人,佔當時的香港總人口超過四分之一。 最後,殖民地政府、勞資雙方在香港大會堂簽字達成協議,海員總會提出的要求全部為資方接受,並宣布在3月8日復工,正式結束歷時56日的海員大罷工。 海員的勝利,使整個中國勞工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高潮。海員大罷工培養了一批工人運動的積極份子和骨幹,如林偉民、蘇兆徵等;鼓勵了以後的工人抗爭,如1925年的省港大罷工;各行業工人進一步認識到加強聯合、團結的重要性,更加明確地認定了自己的身份和價值,開始了中國工人運動的新紀元,是中國工運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hku lib logo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