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成"瘋"?
補習=補充學習, 學生補習成「瘋」. 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中, 補習是十分流行的. 中小學生補習的整體比率更提升至五成. 補習班流行的原因, 主要是因為香港從小學至專上教育前的學制下, 都普遍實行以公開考試的成績作為主導的應試教育. 除直接影響大學收生的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及香港中學文憑, 舊制度下的學制也有直接影響升讀中六及中一. 無論是哪個考試, 學生的公開考試成績直接地影響能接受的教育水平和類型, 為在該等考試取得較好準備, 補習成為他們其中一個多數的選擇. 另外, 有不少學生因為不適應, 為了提早適應升中課程的變化, 特別是英文和中文(廣東話)教學的差異而補習. 兩者皆造就了香港的補習文化. 以往, 經濟尚未起飛, 大部份家庭都不會讓子女往補習社. 但時至今日, 幾乎各階層的父母在子女要求下都甘願付出補習費. 香港有許多補習社提供在一般課堂學習以外的授課與練習, 這些補習課程大多為應付上述的公開考試, 課程主要以考試導向形式教授該科知識, 重溫學校課堂上沒有教授的考試內容, 又為學生提供模擬試題, 教授考試答題技巧等. 一些補習導師更會預測公開試的試題(俗稱「貼題/Tip題」), 若果「貼中」了, 便會大肆宣傳自己, 以表示自己貼題能力高. 這類補習課程很受高中學生歡迎, 坊間更充斥不少補習天王天后. 2006年中學會考十優狀元余思遠於放榜後拒絶回母校和校長拍照, 並轉校到港島區名校英皇書院, 把功勞歸功於補習社. 有學者反映這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加上他向傳媒透露自己放棄不少課外活動, 更加帶來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