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6
根據醫管局數據,在2020/21年度,共有約27萬名精神病患者在醫管局接受治療,但是不是精神病患者才需要心理支援?另一方面,有大學教授成立推廣精神健康的社企,希望消除社會對有精神病經歷人士的污名和標籤,亦有精神復元人士願意面向大眾,以「過來人」身份分享患病經歷,也有非政府機構提倡同行理念,協助情緒困擾人士,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但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甚或在別人需要時扶人一把,學會理解和尊重每個人在情緒上的差異,是社會應關注的議題。 受訪者: 崔永豪(精神科專科醫生) 麥穎思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李慕詩(新生精神康復會安泰軒(深水埗)中心主任) 田詩蓓博士(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 WENDY(精神復元人士) 饒文傑(東華三院樂情軒主任)
2023-03-14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of HK Exchanges and Clearing Dr. Weijian Shan
2023-03-13
Pearl Magazine
2023-03-12
這一間保證「有信心奪A」,那一間又列明「包無限次修改文章」;網上有不少「槍手」帳戶收費替大專生、甚至中小學生代做功課,究竟「請槍」有多普遍?請人代做的功課,老師會否發現?「請槍」及「槍手」又會面對甚麼法律風險?
2023-03-11
<口罩廠末路?> 過去3年,本港由一「罩」難求,到如今口罩過剩,更有不少人把全新罩一盒一盒的丟棄,本港這幾年間成立的口罩廠,是否都要走上末路呢? <車牌價值> 上月一個「R」字的自訂車牌,竟然以2,550萬元成交,足夠買藍籌屋苑幾個細單位,或甚搬到九龍傳統豪宅區何文田或九龍塘,居於千呎單位內。其實車牌是否真的有價有市,具投資前景嗎?
2023-03-11
近年香港的露宿者人數持續上升,更趨向高齡化。對於學歷不高、年紀較大的無家者而言,要重新融入社會絕不容易。有年過五十的中年人士經歷過數年無家生活後,得到機構幫助重返職場,活出第二人生。「非遺錄」將為大家解構車公誕這項傳統節慶活動。
2023-03-11
啟德機場1998年搬遷後,政府就提出發展啟德新區,但四分一世紀過去,仍然有多幅地皮「曬太陽」。政府近期公布在啟德、牛頭角等八幅用地,起三萬伙簡約公屋「救急」,但在啟德世運道的選址,就引起當區居民反彈,為甚麼會有這麼大反對意見呢?特區政府在2011年提出「起動九龍東」計劃,希望連通啟德、觀塘及九龍灣,打造第二個核心商業區,但近年經濟環境多變,這個願景還能否在短期內實現呢?商業項目暫緩發展的下,借地興建簡約公屋,是偏離規劃還是善用土地呢?
2023-03-09
有傳統中成藥廠,利用智能生產線,解決不能聘請足夠員工做外包裝工作的問題。土木工程拓展署引入一套自動化物料測試系統,能夠提升鋼筋測試效率之餘,同時亦能大大減省人力需要。
2023-03-09
隨著香港人口日益老化,港人都非常關注自己能如何真的「安享晚年」,有財務專家建議最重要是預早準備,盡早為自己作好財務安排,如最好在壯年時期已有完善的規劃,現時絕大多數的打工仔都有是參加「強積金計劃」,但如何好好管理這個計劃呢,另外現時市面上也有不少財務計劃或銀髮債券等選擇,我們又如何取捨呢,這些也是一大學問。也有退休人士,他們退休後轉換跑道,可能轉職甚至創業,重新投入職場或商界,也是迎接安享晚年的另類選擇。 受訪者: 張江亭(退休人士) 吳先生(退休人士) 劉嘉時(香港信託人公會主席) 李穎儀(香港婦女中心協會高級教育幹事) 梁翠萍(退休人士) 林昶恆(理財顧問) 鄭恩賜(積金局行政總監)
2023-03-08
「生膽石」在香港很普遍,大約每10人就有1人患病。很多人進食後發現右上腹不適或疑似胃氣的症狀,經常被誤以為消化不良,容易與胃炎、胃潰瘍混淆,原來很大機會是患上膽結石,如果一直沒有正視,後果可能很嚴重。為了讓大家更了解膽結石的成因、症狀、治療方法,以及各種有關膽結石的迷思,今集請來嘉賓為大家一一拆解。 主持︰鄭萃雯、蘇藹欣醫生 嘉賓:馮定邦醫生(外科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