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deo

醫生與你

長者冬季保健貼士
00:22:59

長者冬季保健貼士

2024-11-27

中醫認為一年四季皆有不同養生之道,「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即是指如果冬天沒有好好調養身體、養精蓄銳,來年春天就容易受到病邪入侵。香港冬天天氣又濕又冷,加上有時早晚溫差頗大,容易誘發呼吸道疾病。究竟長者在冬季期間,要如何防範久咳、氣喘、痰多等問題?中醫常言進補要合時合適,冬季進補之餘,怎樣才能避免燥熱上火或虛不受補呢?想做艾灸、天灸,又是否合時? 本集請來註冊中醫陳錦華博士,為大家講解長者在飲食、起居等各方面的冬季保健貼士。 主持:黃婉曼、胡志遠醫生 嘉賓:陳錦華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助理教授)

頸椎退化
00:23:59

頸椎退化

2024-11-20

有沒有覺得經常「頸梗膊痛」?長期使用電子產品的「低頭族」加上姿勢不良,都有機會令頸椎退化!雖然這個病的患者通常為50歲以上,但近年頸椎退化患者已有年輕化趨勢,更重要的是頸椎退化不只影響頸部,連帶及造成的疾病有關節炎、椎間盤退化、神經線受壓等,後果可以很嚴重!本集請來專科醫生詳細解釋頸椎退化的成因、治療及預防方法等,希望大眾不要忽視這個病症。 主持:鄭萃雯、羅英勤醫生 嘉賓:黃淦剛醫生(廣華醫院骨科部門主管) 受訪者:葉凱昇(廣華醫院物理治療部資深物理治療師) Histotripsy 2.0系統:超聲波組織碎化技術治療肝癌

小心胃酸倒流
00:22:59

小心胃酸倒流

2024-11-13

如果你的胃酸不時會上湧,胸口中間位置感到灼熱、疼痛或不舒服等,你可能患上了香港常見的都市病-胃酸倒流。真的要小心啊﹗ 長期咳嗽、聲沙、哮喘、牙齒被胃酸侵蝕等可能是胃酸倒流的徵兆,若胃酸倒流的情況長期持續,會增加患食道癌的風險。 坊間有不少有關胃酸倒流的迷思﹕ 墊高頭部入睡可避免胃酸倒流? 胃酸倒流有不藥而癒的方法? 手術治療後胃酸倒流就可以一了百了? 長期接受藥物治療,減少胃酸形成,原來會有副作用? 胃酸倒流跟胃炎、胃潰瘍、幽門螺旋菌等疾病有沒有關係? 本集找來外科專科醫生講解胃酸倒流,為大家解開各種迷思。 主持:鄭萃雯、蔡雪瑩 嘉賓:黃健鴻醫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心臟有問題就要通波仔?!

心臟有問題就要通波仔?!

2024-11-06

對大家來說,心臟病並不會陌生。繼癌症後,心臟病和腦血管病已成為本港第二號殺手,而冠心病是常見的一種心臟病。很多人都知道,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俗稱通波仔)可以將收窄的心臟血管擴張,減少症狀,但通波仔是否能一勞永逸?本集會詳細介紹冠心病的致病原因、診斷及治療方法,亦會講解如何「養心」,預防發作。 主持:梁凱寧、羅英勤醫生 嘉賓:譚礎璋醫生(瑪麗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 受訪者:余敏慧(瑪麗醫院營養部部門經理)

糖尿腳?談談周邊血管病
00:22:59

糖尿腳?談談周邊血管病

2024-10-30

糖尿病患者由於高血糖水平對神經和血管造成損害,除了增加冠心病、中風的風險,更有機會令肢體血管阻塞,造成周邊血管病,導致俗稱「糖尿腳」的足部病變。不過原來「糖尿腳」除了因為糖尿而出現,背後亦可能有其他原因。如果患上冠心病或者腦中風,很多患者都知道要把握時間「通波仔」,即是通血管,原來「糖尿腳」都一樣,只要能及早求醫,九成病人可以逃過截肢之苦。本集將會介紹「糖尿腳」的病因、症狀和治療方法。 主持:羅鈺文、梁凱寧 嘉賓:甄秉言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秦漪華(註冊物理治療師)

乳癌
00:23:59

乳癌

2024-10-23

每年的10月是國際乳癌關注月,又稱「粉紅十月」,而10 月22 日為國際乳癌日,大家對這個病又認識幾多? 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每13名婦女中有1人有機會在一生中患上乳癌,近年更有上升及年輕化趨勢。乳癌是乳房組織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惡性腫瘤,如不及早治療,腫瘤會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嚴重更可致命。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確診第一期乳癌的女性患者五年存活率可達98%,可見定期檢查、及早發現、適當治療都是非常重要。 本集請來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講解乳癌的症狀、自我檢查方法、治療的主要方案及新方法,更有康復者分享她的抗癌經歷。 嘉賓:戴燕萍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主持:黃婉曼、胡志遠醫生 受訪者: 梁麗珍(乳癌患者)

前十字韌帶撕裂
00:22:59

前十字韌帶撕裂

2024-10-16

大家有沒有試過,膝蓋突然「啪」一聲,然後伴隨著劇痛,站也站不穩……這個「警號」極有可能就是你的「前十字韌帶」撕裂了!在運動創傷的案例中,「前十字韌帶撕裂」是最常見的嚴重膝關節損傷之一。別以為進行劇烈運動,前十字韌帶才會受傷,一些較溫和的日常活動如跑步、下蹲等,都有機會對十字韌帶造成創傷。本集請來專科醫生解構「前十字韌帶撕裂」的成因、徵狀、治療方法和復康療程,讓大眾不要輕視這個創傷病症。 主持:梁凱寧、董光達醫生 嘉賓:容樹恒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系主任)

腦中風
00:23:00

腦中風

2024-10-09

全球每年有超過1200萬人患有中風(又名腦中風)。在香港,中風是第五大常見死因,單單在二○二二年,就有三千多宗死亡個案與中風有關,而年輕中風(指中風發生於18至55歲)發病率亦有增加趨勢,情況不容忽視。 口齒不清、嘴歪、吞嚥困難、流口水、單邊手腳不能用力或者麻痺...當發現有人出現以上腦中風的症狀時,應如何把握黃金三小時進行急救?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有何不同的診斷及治療程序呢?中風後的首六個月是復康的黃金時期,應該做些什麼? 本集找來腦神經科專科醫生講解腦中風,為大家解開各種迷思。 主持:黃秉康醫生、鄭萃雯 嘉賓:李少雄醫生(香港中風學會會長/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早期認知障礙症
00:22:59

早期認知障礙症

2024-09-25

「開始無記性,係咪早期認知障礙症嘅跡象?」 認知障礙症是老年人常見的腦部神經退化問題之一,當中亦有少數中年患者。雖然認知障礙症未能根治,但越早開始接受治療,便可更有效地紓緩病情。根據認知障礙評估的結果,醫生可按患者的病情而安排藥物,再配合上非藥物治療,就可以減慢腦部退化的速度。 究竟健忘是否早期認知障礙症的主要病徵?如有懷疑,有什麼測試或檢查建議去做? 本集請來精神科專科醫生,講解早期認知障礙症的症狀,以及於病發早期的診斷及治療方法。 主持:梁凱寧、胡志遠醫生 嘉賓:鍾維壽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

急救迷思
00:22:57

急救迷思

2024-09-18

看到有人突然昏迷倒地該怎麼辦? 在戶外被昆蟲咬傷應該怎樣處理? 進行戶外活動前需要準備甚麼急救用品? 有甚麼常見的家居意外? 何時應該到急症室求助?還是應該使用醫院或診所的門診服務? 意外總是防不勝防,要搶救受傷人士,就要多點急救知識,尤其心臟驟停每分鐘,患者的存活率便下降百分之七至十,而大腦只要缺氧數分鐘,腦細胞就會受損而失去功能,所以越早對患者施行心肺復蘇法(CPR),或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就越能夠增加患者的存活機會。 本集找來急症科專科醫生詳談不同情況下的急救方法,AED的使用要點,以及解開常見的急救迷思。 主持:鄭萃雯、黃秉康醫生 嘉賓:蕭粵中醫生(香港急症科醫學院前院長)

hku lib logo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5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