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盒・創意劇場 ; 玩轉"Dali Atomicus" ; 視覺藝術家--唐景森

"香港的黑盒劇場於八十年代興起, 泛指牆壁以黑色為主而面積較小的表演空間. 演員在中間演出, 與坐在四周的觀眾距離很接近. 這種形式成本較低, 票房壓力輕, 演員與觀眾的互動, 更能產生非一般的舞台火花, 為不少表演團體採用. 天邊外劇團租用了位於大角咀的舊工廈單位, 改裝成三個展劇空間. 戲內戲外無界限, 造就特別的表演形式, 例如藝術總監陳曙曦創作反映香港歷史及社會現況的作品《盧亭》, 半人半魚的主角盧亭不但在劇場中訴說自己的故事, 更會供觀眾親身品嘗, 令觀眾經歷震撼的感受. 同流劇團亦在新蒲崗工廠大廈建立他們的黑盒劇場, 導演Ivor 改編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沙特的劇作No Exit為「讀劇」, 把劇場的小房間變成卡拉ok房, 代表主角死後去的地獄, 觀眾猶如置身其中, 更投入, 同時引起更多反思, 這是黑盒劇場獨有的魅力."--RTHK website, June 25, 2015. "拉脫維亞裔美國攝影師哈斯曼(Philippe Halsman), 欣賞超現實主義藝術達利(Salvador Dali)天馬行空的想像, 以攝影呈現他的新奇意念, 二人在40年代創作許多精彩攝影作品. 哈曼參考達利的畫作Leda Atomica, 邀請達利出鏡, 加上這幅畫、潑出的水、畫具及貓等等, 拍攝了28次才完成《Dali Atomicus》這幅玩味十足的攝影作品."--RTHK website, June 25, 2015. "上世紀六十年代, 一位年輕人開始對藝術創作的追求. 他自學繪畫, 跟隨雕塑大師張義習藝, 至八九十年代建立雕塑家的身份, 他就是藝術家唐景森. 他離世剛好七年, 他的家人、朋友及入室弟子藉著展覽, 分享與他相處的點滴, 讓我們了解這位身型瘦小, 但力量龐大的藝術工作者的心路歷程. 大家都提到唐景森身體的缺憾, 沒有阻礙他的藝術路, 倒反成為一股推動力. 他的人生態度不卑不亢, 樂觀又泰然自若地努力以赴. 由他體積巨大的木雕作品中, 可見他對人與生命的熱愛. 七十至九十年代, 他是一位全職公務員, 所有創作都在公餘時間完成, 對藝術純粹的投入, 正是上一代藝術家共有的體驗. 他的太太唐趙慧儀, 談到他在醫院的日子, 仍然堅持大口吃飯, 希望盡快康復出院. 他那自強不息的理念, 貫徹他的生活與藝術生命."--RTHK website, June 25, 2015.
hku lib logo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