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秧華秋日東
福建人來香港要追溯到上世紀初, 成千上萬的福建人去「南洋」做苦力, 香港是一個中轉站, 北角碼頭一帶還沒有填海, 叫做「七姊妹」海灣, 海灣經常有船隻去東南亞, 一位叫做郭春秧的印尼福建籍富商, 計劃在香港建一間糖廠, 獲政府允許在北角進行填海工程, 後來糖價大跌, 郭春秧將土地改成住宅地, 形成了今天的春秧街和僑冠大廈一帶, 北角漸漸繁華起來. 北角聚集了不少中資機構, 商舖、戲院、書局都蒙上一層政治色彩, 而有人甚至說北角是香港的「解放區」. 上世紀五十年代北角被稱為「小上海」, 不少上海有錢的資本家走難到香港, 他們聚居在北角, 到六十年代, 福建人因為語言問題, 都選擇在北角落腳, 慢慢北角演變成今日的「小福建」. 春秧街是北角的中心, 要在陌生的環境生存, 福建人吃苦耐勞, 任勞任怨地從事低下層工作, 他們團結同心打拼幾十年, 專心一意經營一片屬於自己的家. 福建同鄉會凝聚的不但是鄉情, 在香港政治舞台上, 這些大大小小同鄉社團, 在選舉裡面至今仍被認為是支持親中人士的鐵票來源. 在這一集會追述福建人在香港的奮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