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傳情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 黃金有富貴吉祥之意, 因此在中式婚禮中, 長輩們都愛送上龍金, 金豬頸鍊等金器, 寓意一對新人龍鳳呈祥, 情比金堅, 開枝散葉手工精緻的繡花鞋, 也是常見嫁妝,在數十年前, 這些金飾和繡花鞋, 都是由師傅以人手精心打造, 代表著一點心意, 一份祝福, 一種傳統, 可惜在講求生產效率的今天, 大部份工序都由機器代勞, 這些傳統手藝在香港幾近失傳. 今集陳智燊, 許亦妮來到油麻地及佐敦舊區, 訪尋金行和繡花鞋店等老舖, 透過這些傳統手藝, 與大家緬懷香港的昔日情懷. 上海街是九龍區最早發展的商業街, 在70, 80年代之前, 比現今的彌敦道更興旺 最高峰期近60間金行, 現在只餘下4間, 張泉海的金行開業至今已有過百年歷史, 屹立現址近半個世紀, 見證著上海街由人流絡繹不的商業旺地, 演變成今日的廚具用品集中地. 在70, 80年代, 香港的治安不太好, 銀行和珠寶金行成為搶劫的對象, 張泉海的金行也曾多次遇劫, 職員提起仍猶有餘悸,店內保存著當年曾流行一時的壽星公, 側身頸鍊, 批皮橙戒指等傳統金器, 而結婚時必備的龍和金豬頸鍊, 更是流行至今 這些金器是如何打造? 打金師傅張師傅會為大家詳細解構. 今日的彌敦道, 已被大集團連鎖店盤踞, 具香港特色的老店幾近絶跡, 曾坐落彌敦道逾半世紀的繡花鞋店, 亦於去年被迫遷往現址,繡花鞋店第一代負責人鍾球細說當年, 原來繡花鞋最初未被港人接受, 鍾伯曾歷過一段艱苦歲月, 究竟生意到何時才出現轉機? 幾十年來, 繡花鞋的款式不斷演變, 店鋪仍然保留了當年的繡花鞋式樣, 圖案多數以花卉, 龍鳳, 鴛鴦等為主, 手工細膩 除此以外, 店舖還保留了不少舊物件, 包括珠片拍子簿, 舊式收音機, 海鷗牌照相機等, 每件也印證著老店的歲月痕跡. 時至今日, 刺繡行業在香港已經式微, 何以繡花鞋店第二代負責人Billy仍然接手經營? 他又打算如何延續祖業?
hku lib logo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