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蓄婢運動
婢女, 俗稱「妹仔」. 長久以來, 中國人一向有蓄婢的習慣. 有中國人認為, 「妹仔」買賣是幫助窮困家庭供養年幼子女的一種善行; 但在英國人眼中, 沒年期、沒報酬、完全無自由的「妹仔」, 實在跟「奴隸」並無分別. 在1841年英國佔領香港開始, 英國政府一直擺出尊重華人傳統的姿態, 甚少會主動介入華人事務, 但由於中西文化、價值觀等俱存在重大差異, 兩種文化之間的衝擊實不能免; 所以, 19世紀中末開始的一場反蓄婢運動, 就成為了香港開埠以來, 首次引致英國國會高度介入的歷史事件. 早在十九世紀中末, 香港人口販賣風氣熾熱的年代, 社會上便開始有關於廢除「妹仔」的討論. 但隨著華紳的大力反對, 以及保良局的成立, 反對聲音一度被平息. 到了二十世紀, 因為得到駐港海軍希士活夫婦的大力支持, 「妹仔」問題又再次引起社會關注. 反蓄婢的戰場拉闊至英國. 英國輿論也開始討論香港的「妹仔」問題, 甚至英國下議院也相應地就問題展開辯論. 1921年7月30日, 在西環的太平戲院, 召開香港歷史上第一次討論蓄婢問題的大會, 是為「全港居民大會」. 反蓄婢人士更於會後成立「反對蓄婢會」, 有組織地反對蓄禁. 從1923年的《家庭女役條例》開始, 一直至1938年, 再次修訂相關條例, 嚴格禁止買賣及蓄養婢女, 並安排所有養女必需經華民政務司進行登記, 「妹仔」問題才得到解決. 回顧整個反蓄婢運動, 前後一共擾攘近二十年的長時間, 主要跟港英殖民地政府, 對香港的"文化不干預"管治哲學有莫大關係. 在二十世紀, 香港仍處於政治封閉的年代, 如果沒有英國方面的支持力量, 要成功爭取廢除蓄婢制度, 可能還得花上十年, 或二十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