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
青竹既沒有鐵枝的硬度, 也沒有鋁通的輕巧, 但是小至維修一小段的外牆水管, 大至蓋建幾十層的摩天大樓, 這些由青竹搭建而成的棚架都可以大派用場. 九十年代樓市暢旺, 加上大型基建, 建造業工人不愁生計; 在這個時候入行搭棚的溫勇民卻沒有得過且過, 本著坐不定、好冒險的性格, 祇因他相信工字不出頭, 搭棚搭得多出色也祇是一個小師父, 決心開拓自己的搭棚生意. 一幌眼二十個年頭, 溫勇民的生意額擴大了, 但是公司的規模卻仍然是一家「一人公司」, 他選擇以長散制度來跟搭棚師父和工人合作, 並不是他不想擴張生意, 而是在這個年頭根本聘請不到工人. 說到年青人怕辛苦、怕危險不肯入行, 在職工人又日漸老化這種種問題, 在香港三代也是從事搭棚的蘇汝恆就最清楚不過了. 蘇師父是搭棚業的老行尊, 少年時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給老爸帶入行, 一做便五十年. 本來他連自己也不尊重這個工作, 可是到了現在卻引以自豪, 除了因為曾經參予不少香港大型和具挑戰性的地標性建築之外, 更因一次有幸以藝術家身份獲邀前往德國柏林, 搭建一件以竹棚來設計的大型戶外裝置藝術, 讓外國人發現原來竹棚除了在建築上的實用價值之外, 原來也是甚具美感的工藝. 看著愈來愈少年輕人入行, 青黃不接, 蘇師父不單擔心未來香港大型基建的進度可能受阻, 他更擔心的是搭棚這個中國建築技術的國粹, 可能也會難逃失傳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