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冬菇與新牌檔
2008年至今, 領匯斥資2400萬為15個冬菇亭進行「大翻新」, 同類工程亦正在陸續進行. 與公共屋邨並存的冬菇亭, 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房署興建, 因外形似冬菇而被命名, 看似簡單的建築結構其實大有學問. 經歷了三十年, 冬菇亭至今已變得殘舊, 所以領匯逐步把它們翻新, 除了環境改善, 租戶的經營手法亦有革新, 不變的是維持冬菇模樣. 大牌檔亦是香港的特色食肆, 然而大牌檔牌照轉讓問題一直引起爭議, 部分更因牌照未能世襲而要關閉. 今年, 在中區區議會支持下, 食環署批准中環十個大牌檔的牌照轉讓申請, 與此同時, 持牌人必須遵守有關發牌條件, 改善大牌檔設施. 政府亦斥資協助中環一帶十個大排檔進行環境改善工程, 重鋪污水渠及研究鋪設煤氣喉. 相比起數以億計的大型基建, 冬菇亭及大牌檔的改善工程看似微不足道, 但其重大意義, 令始於上世紀的飲食文化得以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