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館雀鳴

博奕遊戲在中國有近千年歷史, 到了明代, 馬吊、排九、骨牌等已很流行, 在這個基礎上, 逐漸發展成現時的麻雀牌. 麻雀牌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依附著賭博的色彩, 筒子、索子、萬子等稱謂均來自古時的錢幣, 但是麻雀牌的千變萬化, 令這種遊戲本身俱備很強的趣味性和益智性, 因此它亦成為一種老少咸宜的大眾娛樂. 港府在1871年頒令禁賭, 賭館雖然被封, 但麻雀牌作為耍樂場所就依然保留. 二次大戰之後, 港府將所有商營機構規範化管理, 麻雀牌亦必須持牌經營, 相傳為了不與政府禁賭的政策相違背, 麻雀館牌照的英文名被稱為麻雀學校. 早年入麻雀館的人龍蛇混雜, 為了維持經營秩序, 雀館都會請人睇場, 結果令更多暴力事件在雀館發生. 不過這種場面, 現在只能在影視作品中可以見到, 因為現時麻雀館的外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面對現時社會五花八門的多種娛樂形式, 麻雀館不得不改善經營方法, 管理者中出現了留學回來的高學歷人士, 完全沒入過麻雀館的年青人亦不怕嘗試入行闖蕩一番. 網上麻雀遊戲的興起, 令傳統麻雀館不但要面對外圍的衝擊, 同時要面對這種傳統遊戲自身變革的衝擊.
hku lib logo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5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