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

經歷過七十年代的香港人都會懂得一個字, 就是「捱」. 當時的香港經濟發展迅速, 機會處處, 不論甚麼資歷, 祗要有「肯博肯捱」的精神, 總有「出頭天」, 因而創出不少獅子山下的傳奇故事. 當年香港人的生活有多辛勞? 黃玉郎筆下的漫畫《小流氓》及《臭香港》正正反映了這些辛酸歲月. 七十年代的香港街上四處都可見一檔接一檔的小販, 有些賣街頭小食、有些賣生活用品, 無非為了兩餐糊口, 或是作為未來創業的踏腳石. 一輛簡單的手推車, 塞滿了齊全的貨品, 而且價格相宜, 成為當時基層大眾的購物熱點. 然而當時社會治安非常差, 搶劫、「[tang]死牛」等罪案時有發生, 還有黑社會、流氓、惡霸等向小販勒索「保護費」. 「飛仔」在社區作惡生事、撩是鬥非也甚為普遍. 這些都成了當時漫畫的情節, 與現實不同的是, 故事中總有為市民伸張正義、鋤強扶弱的英雄, 例如《小流氓》中的王小虎, 就吸引了不少忠實擁躉. 除了街頭惡勢力, 隨着科技資訊日益發展, 外國色情文化亦相繼流入香港. 戲院放映色情電影, 就連漫畫也滲透了相關情節, 以應召女歌星為題材的《小吧女》. 究竟當時的酒廊環境是怎樣的? 七十年代的女性地位與今天又有甚麼差別? 一眾「星級」漫畫迷還記得當年的情況嗎? 即使當年日子過未盡人意, 至少可效法經典漫畫人物「壽星仔」, 以樂天、輕鬆的態度過活. 出自上官小強手筆的《壽星仔》, 故事圍繞一個小朋友「壽星仔」所遇到千奇百怪的事, 內容荒誕、有趣, 而漫畫採用廣東話對白, 相信是引起讀者共鳴而大受歡迎的主因. 「自說自畫」, 上官小強細說當年大膽創新用廣東話作對白的原委.
hku lib logo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5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