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爐烈焰

"香港三個堆填區即將爆滿, 政府計劃在石鼓洲興建焚化爐, 以解燃眉之急. 無論焚化或堆填, 都是處理廢物的末端方法. 焚化可以將垃圾體積大大縮減, 但沒有將垃圾完全解決, 仍有後續問題需要處理. 台灣面對垃圾問題, 於1991年推行「一縣市一爐」政策. 原計畫興建36座焚化廠, 但最終只興建了二十六座, 其中兩座更沒有啟用, 主要因為民眾的反對, 以及台灣推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 令垃圾量大減. 採用焚化處理垃圾, 必須做好管理, 做好分類. 而垃圾燃燒後, 還會剩下比原來容積約百分之十五的灰燼, 由於內含重金屬與二噁英等有毒物質, 必須經過處理才能堆填或再利用. 台灣以減廢為目標, 垃圾量不斷下降, 資源回收率有五成多, 垃圾政策已由「焚化為主, 掩埋 (埋填) 為輔」轉變為「資源回收為主, 焚化為輔」, 台北市更準備關閉一座焚化廠. 再看焚化大國--日本. 日本七成以上垃圾以焚化處理, 全國有一千一百多座焚化廠. 以東京23區, 即一般人理解的東京市為例, 面積六百幾平方公里, 是香港的一半多, 但人口密集, 有九百多萬人. 在二十三個區中, 共有二十一座焚化廠. 這裡的焚化廠建於社區內, 真的是「自己垃圾自己燒」, 在運輸上而言, 可減少二次污染, 但亦有居民反對焚化爐設於社區. 另外, 處理焚化後的灰燼也是一個問題, 根據日本環境省資料, 全日本可以堆填的地方只可用二十年, 東京23區因為沒有土地作堆填, 所以於東京灣填海造地. 亦有焚化廠使用「熔融」技術, 即以一千二百度高溫將灰燼熔化成為熔渣, 令灰燼的容積由原垃圾的二十分之一, 進一步減至四十分之一, 目的是減少堆填區的負荷. 廢物產生了, 我們使用埋填, 焚化等方法解決, 但長遠應該實踐減廢, 以零廢為目標."--RTHK website, October 19, 2016. "一個城市如果要以焚化爐去處理垃圾, 除了實用之外, 同時亦可以兼具藝術元素.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是其中一個以焚化處理垃圾的歐洲城市. 維也納人口近一百八十萬, 每年產生大約一百一十萬噸垃圾, 當中有三成資源回收, 另外七成以焚化處理. 市內有四座焚化廠, 最有人氣的是Spittelau焚化廠, 因為1987年火災重建時, 邀得崇尚自然的已故藝術家百水(Hundertwasser) 先生設計, 這座建築亦成為維也納著名景點. 百水先生將技術, 藝術與自然融合. 一般工廠外型大都以直線為主, 百水先生就打破這種印象, 改用很多曲線. 經過藝術包裝, 隱藏機械元素, 去除工廠嚴肅的感覺. 鮮明與有趣的圖案, 將原來灰舊傳統的外牆, 變成色彩鮮艷的建築物. 而這一切, 都是希望市民接受焚化廠設於城市中. 現代的焚化爐, 還講求回收能源, 回收燒垃圾產生的廢熱, 轉化為能源. 維也納有超過1200公里長的熱力供應網, 是歐洲其中一個大熱網, 能為市內三分一住戶, 即三十四萬戶人口提供熱力, 而當中三分一熱力就來自焚化爐. 台灣各地興建焚化爐的時候, 幾乎都有居民抗爭. 焚化廠除了要用有效的管理, 以及透明的監管制度去說服民眾, 還設立回饋制度, 令居民可以得益. 新北市八里垃圾焚化廠建有室內暖水泳池, 池水是利用垃圾廢熱加溫, 為附近居民提供免費服務. 這間焚化廠由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 玻璃外牆建築, 給人通透, 潔淨的感覺. 焚化廠處理新北市三分一的垃圾, 而燒垃圾回收的電力, 每年可賣大約4億新台幣. 位於日本大阪舞洲的焚化廠--舞洲工場, 外型與維也納Spittelau焚化廠相近, 因為都是由藝術家百水先生設計, 一樣的七彩繽紛, 一樣的綠化. 這座2001年啟用的焚化廠, 於日本很有名氣, 每年吸引萬多人入廠參觀. 廠方當初希望去除焚化廠給人不良的印象, 所以邀請百水先生為他們設計了這座「姊妹廠」. 外型像童話世界的建築, 內裡的教育也很活潑, 以生動方式講解焚化的過程, 讓人深思垃圾問題. 舞洲工場處理大阪市四分一的垃圾, 發電量是全日本焚化廠前十名, 2014年賣電收入有11.6億日元. 要欣賞現代建築的焚化廠, 由日本著名建築師谷口吉生設計的廣島市中工場, 是表表者. 貫穿建築, 名叫「Ecorium」的中央通道, 公眾可隨意進入參觀, 就像這座建築一樣「開放」. 沿著這條通道, 放眼所見, 玻璃設計將銀色的焚化設施展示出來, 就像一座博物館, 讓大家看得透徹. 中工場是廣島原爆五十周年, 廣島市為迎接和平而興建的其中一項建設. 銀色的現代建築, 前臨綠化空間, 由海邊望去, 中工場就像一道大門, 一直延伸到市內, 是將海與地連在一起的建築. 廣島市一半的垃圾都在中工場焚化, 每日大約五百噸. 其實, 處理垃圾問題, 應該以開放, 透明的態度. 現代的焚化廠, 不只處理垃圾, 還肩負向大眾推廣源頭減廢的責任."--RTHK website, October 19, 2016.
hku lib logo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5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