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崇拜
經過七十年代的打拼日子, 香港漸漸在亞洲區的金融市場佔上重要一蓆. 進入八十年代, 經濟蓬勃, 市民生活較以前富裕, 消費能力及對生活要求也相對提高, 對音樂、電影、電視等娛樂性的消費品需求增加, 造就了香港娛樂事業的「黃金年代」. 形象鮮明的歌、影、視藝人, 風靡萬千少男少女, 「追星族」或長駐資播道電視台或電台門外守候偶像, 或踴躍出席偶像參與的各式宣傳活動, 明星偶像的周邊商品亦往往;「玉郎劇場」也因為電視及電影的興旺, 而得到不少創作靈感, 有甚麼題材得到讀者共鳴? 八十年代未有網絡, 歌迷只能從唱片、收音機、音樂會或到酒廊、夜總會, 欣賞當時的流行曲. 「小調歌后」朱咪咪曾經在不同場地演唱, 當時的觀眾有多瘋狂? 悦耳的流行曲也造就了不少偶像歌星, 對年青人有甚麼影響? 大眾對偶像的私生活同樣好奇, 《玉郎漫畫》怎樣滿足讀者的需求? 《玉郎漫畫》的吸引力不限於娛樂資訊及趣味漫畫, 封面已是引人入勝之作, 而阮大勇便是「御用」封面畫家. 其漫畫肖像與真人十分酷似, 令人一眼便認出, 加入「鬼馬」的動作及表情, 在芸芸的漫畫中鶴立雞群! 最多產的封面漫畫家邱福龍, 是首位彩圖封面美術設計師, 《龍虎門》及《醉拳》等多部著名漫畫的封面均出自其手筆. 創作了過千幅封面的, 最困難的是甚麼? 他更開創科幻漫畫先河, 代表作《龍神》怎樣構思? 邱福龍「自說自畫」, 暢談從漫畫助理到推出自己作品, 過程中經歷的苦與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