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棚上的藝術
"有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 被列入本港首份非物質文化清單的傳統手藝亦逐漸式微, 但「搭棚的藝術」在香港隨處可見, 連中國, 台灣等地亦要向香港「偷師」. 除了建築, 竹棚在美學, 傳統藝術上亦佔一席位. 單看過去的天后誕, 香港不少地方均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戲棚, 讓大家安坐其中欣賞一場又一場的神功戲, 一群經驗老到的戲棚師傅, 功不可沒. 堪稱「史上難度最高」的戲棚, 是位於「香港南極」蒲台島的懸崖. 戲棚公司老闆陳煜光帶領着所有員工, 在沒有圖則的情況下, 單憑經驗, 在凹凸不平的崖邊, 用兩個星期搭出一座高二十米的戲棚. 蒲台島那麼大, 為何非建在懸崖邊不可, 難道負責建棚的師傳和看戲的觀眾, 也是熱愛「玩命」之人? 搭出一個戲棚, 唯有配上一個個悉心設計的花牌, 才能凸顯這份香港的傳統味道. 出身花牌世家的蔡榮基(基哥), 雖擁有多年的製作經驗, 但仍有一個工序自愧不如父親的一雙巧手. 除了紥作, 製作花牌亦需要練得一手好字和創意, 全因在基哥心目中, 這並非單純一門生意, 而是一門藝術, 不同的組件, 字句, 圖案, 亦能令看似平凡的花牌變得不再一樣! 每門傳統手藝, 讓一群老師傅最擔心的是行業青黃不接, 但每位父母卻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好好完成學業, 未來得到舒適, 安穩的工作. 陳煜光竟樂意讓「90後」兒子陳胤文(細文)入行, 使他年紀輕輕已經是位「老師傅」, 是甚麼契機令細文投身「搭棚」行列?"--TVB website, July 30,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