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deo

新香港故事

新移民
00:20:21

新移民

2007-09-22

香港回歸前, 美國《財富》雜誌封面刊載"香港會死", 回歸不久, 香港被捲入亞洲金融風暴, 很多人對回歸後的香港前景並不看好, 認為香港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的地位將隨著回歸而日益衰微. 但事實勝於雄辯, 港人憑藉著 "打不死"的拼搏精神, 不但沒有在種種危機面前屈服, 反而在回歸十年中, 創造出了一番新景象. 香港各界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華人精英, 如2005年5月25日, 滙豐銀行迎來了140多年發展歷史中的第一位華人主席鄭海泉; 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貿易商行利豐集團在過去的10年, 從一個區域性集團發展成跨國大集團; 香港最老牌的華資銀行東亞銀行在回歸後獲得大發展, 並且在內地開闢了廣闊市場; 而中國內地的留學生也在香港回歸的十年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橋樑作用.

馬照跑
00:20:21

馬照跑

2007-09-16

回歸後, 香港賽馬場奏起了國歌, 兩位馬主用"紅旗"給自己的馬命名; 作為香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香港賽馬文化發生了改變. 而作為香港最大慈善機構的香港賽馬會經歷了10年風雨, 從遭遇非典到面臨地下賭博的巨大挑戰, 如今它轉危為安, 還承擔起2008年奧運會馬術比賽的重任. 本集特別邀請香港賽馬會公司發展執行總監麥建華先生, 講述回歸十年, 馬會發展的歷程, 包含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 比如面臨地下足球博彩的強烈衝擊, 馬會如何有效疏散和引導. 節目中還將出現幾位馬主和一位經驗豐富的騎師, 講述回歸後他們與馬之間的故事.

只為明天
00:20:35

只為明天

2007-09-08

本集將講述香港歷史上第一所私立大學--香港樹仁大學誕生的故事. 2006年12月19日, 香港特區政府宣佈樹仁學院正式成為樹仁大學, 30多年的艱辛辦學之路終於迎來了碩果. 只是, 此時此刻的創辦人--鐘期榮女士已經中風, 無法站立了, 而她的丈夫胡鴻烈大律師則一直陪伴在妻子身旁. 香港樹仁學院從1971年建校到2006年成為香港第一所私立大學, 三十五年的辦學歷史, 完整見證了香港教育從殖民時代走向祖國回歸的脈跡. 樹仁學院從一個只有三百餘人的小"書院"變成了一所擁有三千多名師生的"大學"; 校舍從一座三層樓的西式洋樓發展成具備完整配套設施的永久校舍; 從被港英政府漠視到被港英政府壓制遺棄, 到最終獲得中國香港政府的承認--胡鴻烈校監和鐘期榮女士用畢生的心血成就了樹仁的私人辦學奇跡, 然而其間的興衰沉浮卻遠不只是私人辦學的艱難困苦.

北上機遇
00:20:27

北上機遇

2007-09-02

"北上"是回歸以來, 港人生活中最頻繁使用的詞彙之一. 北望神州, 越來越多的港人開始在內地尋求發展機遇, 從龐大的商業財團到香港專業人才隊伍、個體的創意產業人, 都將認為內地存在無限生機. 長期以來兩地的文化差異, 也使港人在北上的過程中, 產生不少困惑, 如何進一步加強兩地的認知與融合, 成為香港各界人士共同關注的話題. 本集通過香港恒隆集團主席陳啟宗和香港新世界集團主席鄭家純北上投資創業的故事, 講述港人嚴重的內地投資環境在過去二十多年來的巨大改變, 而香港的企業北上不僅給內地帶來了資金也帶來了先進的管理觀念和企業家的榜樣. 著名的文化人陳冠英先生則坦誠地在片中講述, 早期來內地時做什麼都能領先, 而如今內地進步之快已經讓他也覺得有些茫然.

星光伴我心
00:20:30

星光伴我心

2007-08-26

香港富有中西交融的色彩, 但在回歸後, 富有傳統特色的香港本土文化得到了空前關注, 甚至是最年輕的一代, 也將本土文化的保護工作視為己責. 香港著名收藏家鄭寶鴻回歸前曾是銀行職員, 他目睹了港人尋根熱的浪潮, 反思"無根的一代港人". 回歸後他放棄了本行, 開始專心研究香港文化, 他發現在內地已消失的中國傳統儀式和文化在香港得到了完整保存, 如長洲島的搶包山、新界的吃盆菜習俗等, 回歸後越來越得到港人的重視. 年輕的設計師楊志超回歸前對香港的歷史一無所知, 崇拜西方文化. 1996年留學回港後, 突然發現傳統中國文化的魅力, 他因此創辦了香港家居品牌"住好的(GOD)", 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因素結合, 創造出新的香港風格.

春風伴我行
00:20:29

春風伴我行

2007-08-19

自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 香港那新舊並存的城市特色, 以及東西方文化彼此交融、迸發出的美感, 一直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香港旅遊業的客源市場也好像是一張世界經濟的晴雨錶. 自由行政策實施後, 截止到2007年3月, "自由行"政策已覆蓋四十九個內地城市, 約有二億六千萬人可自由申請到香港旅遊. 本集通過海洋公園、"莎莎"化妝品店、尖沙嘴一家小酒店的故事, 用生動的實例講述回歸後港人是如何克服金融風暴、非典衝擊, 積極抓住CEPA, "自由行"等機遇, 促使香港旅遊煥發新機.

Putonghua
00:20:22

Putonghua學好普通話

2007-08-12

回歸後, 香港刮起了一場學習普通話的風暴, 這場風暴席捲了這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置身事外, 我們甚至恍惚自己是否身處"境外", 從電視、廣播甚至到地鐵播音, 普通話無處不在. 本集通過三個小故事, 講述普通話給港人生活帶來的變化. 香港教育統籌署負責國情教育的公務員張永雄先生, 坦誠地說在回歸之初推行國情教育曾經遇到較大阻礙, 但他年輕時代的一次經歷, 令他終身難忘, 他因此非常執著地堅持這項工作, 如今可說是卓有成效. 一位來自內地的李娥珍老師, 在香港教普通話30多年, 她本人的社會地位也隨著普通話在香港受重視的不同程度而發生了很大變化, 她說普通話不僅是一種交流的工具, 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物. 香港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先生年輕時在家不願說普通話被父母罵, 在英國留學時第一次聽到中國國歌看到中國國旗, 感觸良深, 他於是開始在英國教華僑子女學習普通話. 他形容那個時候的普通話就像是火種, 很多華僑希望通過語言維續後代對祖國的感情. 而如今, 這火種早已成燎原之勢.

麥兜上武當
00:20:26

麥兜上武當

2007-07-15

本集通過香港著名演員許冠文和功夫片導演唐季禮先生的故事, 對比講述兩代香港電影人的開創精神. 許冠文生長在香港獅子山下, 他和弟弟許冠傑憑藉個人的奮鬥, 成為香港演藝界具有非凡影響力的人物, 許冠文成為香港本土電影粤語片的最優秀演員之一. 而到了唐季禮一代, 香港電影業的發展受到了更大挑戰, 1995年開始, 唐季禮帶領自己的班子到了美國好萊塢開闢新的國際市場, 他們憑藉傑出的電影製作才能, 在美國為華人電影打開了一片天地. 而與周星馳長期搭配的電影導演李力持, 也將在片中暢談如何在近十年中, 用新思路打造新影像的有趣經歷. 此外, 麥家碧解釋為何創作麥兜, 以及它上武當學功夫的原因.

This is my home
00:20:27

This is my home香港是我家

2007-07-08

香港是個種族和語言的萬花筒, 自1841年開埠起, 香港就作為一個自由港, 迎接著世界各地的商人、海員、冒險家和雇傭軍. 雖然一百多年來華人一直佔據了香港總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但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們仍然將這裡變成了一個大熔爐, 和當地華人共同創造了香港的奇跡.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懷抱, 居住在香港的外籍人士, 能適應中國香港的新生活嗎? 今天讓我們來講講他們的故事. 香港電影界傳奇的澳大利亞攝影師杜可風, 會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他自稱是"一直忙著在國際上給華人爭光"的"生了皮膚病的中國人". 從澳大利亞到香港到內地, 他將自己的發展足跡留在機會最多的地方. 他講述一個特殊的港人回歸後的故事. 如今他把自己定位為"新中國人". 香港特區政府智慧財產權署署長謝肅方(Stephen R.Selby)1974年第一次來到中國, 從此他的生活與這片土地聯繫起來. 80年代, 他開始在香港政府做公務員, 並參加了中英聯絡小組, 還參與了香港新機場的建設. 回顧前, 他面臨著去還是留的選擇, 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使他留在了香港. 回歸後他成為了第一個代表中國參加國際會議的英國人. 如今每次到新機場他都有特別的感受, 而回到倫敦他說自己像客人. 謝肅方談他與中國、他與香港、他與中國文化. 一位生於香港的印巴裔教師努力融入香港社會的故事.

香港有多遠
00:20:25

香港有多遠

2007-07-01

羅湖關口, 這是一個世界上罕見的口岸, 它位於一個國家的兩個城市之間--深圳和香港, 它所代表的邊界, 如今維持著世界上一個特殊的制度--一國兩制. 自有了這道邊界, 一版又一版的"雙城記"故事就這樣上演了, 本集就將為您講述這樣三個"雙城記"的故事. 一位從港英時代走來的入境處公務員--現香港陸路口岸總指揮劉文軒已在關口工作了30年, 回歸前他認識了深圳邊檢的劉隊長, 兩人雖互有好感, 卻不能走到對方界域相聚. 回歸之後, 他們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圍繞24小時通關、快速檢驗通道、關口突發事件, 他們既是合作夥伴又是競爭對手. 香港建築承包商老吳為了他的女兒(1997年出生在深圳)10年來每天奔波在關口兩邊, 目睹了口岸的變化. 港人張澤輝1997年娶了內地女子為妻, 妻子卻遲遲拿不到赴港單程證, 金融風暴使張澤輝生意破產, 但此時他們的孩子出生了. 一家人的生活地點問題在這10年發生了非常戲劇性的變化.

hku lib logo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