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deo

香港故事

《竹之藝》
00:22:58

《竹之藝》

2024-10-28

香港故事 - 師傅來了2 第八集 點心是很多香港人喜歡的食物,要保留點心的風味,竹蒸籠是不可劃決的器具,而竹蒸籠更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93歲的呂明師傅,在竹蒸籠行業打拼了超過七十年,憑著熟練技巧與創新產品佔據市場地位,他發現傳統竹蒸籠在清洗時,主口容易被破損,他就採用不銹鋼改良主口部分,令蒸籠更耐用。但隨著香港工業北移,手造竹蒸籠亦日漸式微,手藝乏人傳承的情況下,幸好有人以另一種方法使它重生;藝術家林嘉裕(Inkgo)透過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計劃認識呂明師傅,他們曾經合作創製一個天壇大佛外型的竹蒸籠,Inkgo希望將傳統工藝融入當代藝術。除了創作,維修也是重要一環,作品大多是竹所組成,因為是天然材料所以容易耗損,而且復修比創作更難的地方是要因應損毀的部分修補,需要更細緻的技巧。 Inkgo喜歡以竹創作,她更希望在作品中展現竹的不同面貌,固此她在個人展覽中將竹藝與當代藝術結合,讓觀眾體驗藝術趣味之餘又可以欣賞竹的不同特質。另一方面,她亦透過工作坊教授製作竹蒸籠,讓大眾認識這門傳統手藝。兩代人堅毅的精神,有如竹一樣堅韌不拔,將竹藝傅承下來。 旁白:黃妍 受訪者: 呂明(竹蒸籠師傅) 林嘉裕(藝術家) 林嘉裕媽媽 石觀齡(滘西村村民)

《稻行》
00:22:52

《稻行》

2024-10-21

香港故事 - 師傅來了2 第七集 「米」是大眾的主糧,每一粒米都蘊藏著中國傳統種植智慧。由浸穀種、撒種、育秧苗、插秧至收割,付出辛勞汗水之餘,每個步驟都需要觀察、分析同計劃,以及不同農耕方法,所以農夫的工作也包含相當高的技術含量。陳凱詩Rachel九年來在大嶼山二澳與一班農夫為「香港米」不斷嘗試與研究,期望再次培植出屬於香港的米種,尋回香港味。 Rachel陳凱詩鍾情於種植,是源自一棵怕羞草,由盆栽、野草、農作物,到稻米,都非常了解牠們的特性,她認為,對牠們本身及週周邊的生物的生長特性必須充分了解,才能令牠們生長得健康。她更認為種植的課題是學不完的,所以她也曾修讀永績農業,閒時亦會到香港其他農莊觀摩。 總括了這九年耕作經驗,她覺得耕植過程其實是一場修行,雖然過程非常艱苦,加上收成未必如願,但悟出的是,耕作是需要堅持,不能放棄。 旁白:黃妍 受訪者: 陳凱詩(農夫) 黃鏡明(農夫)

《千帆過盡》
00:22:53

《千帆過盡》

2024-10-14

香港故事 - 師傅來了2 第六集 假日的維港海面上,一艘飄揚著鮮紅色船帆、富中國傳統風格的仿古木船-張保仔號-翩然而至,無論是船上乘客、或是岸上遊客,紛紛拍照打卡,彷彿是一個風景地標。但觀光客可能不知道,這艘2006年完工下水的張保仔號,是維港現存最新一艘、也可能是最後一艘,百分百香港製造的營業船。 香港擁有天然海岸線,開埠後成為轉口港,立刻發展出第一種工業-造船業。但隨著經濟轉型、人手流失,造船業亦日漸式微,過去曾經一年生產四、五艘營業船,養活十數名師傅及其家人的造船廠,現在寥寥可數,大多只淨下兩、三位師傅堅守崗位,靠維修船隻支持下去。 區世傑和魏孝安兩位造船師傅,分別在筲箕灣和香港仔經營船廠,他們都曾經歷香港造船業的黃金時代(張保仔號亦是出自區世傑和他父親之手)。面對行業的暗淡前景,兩位師傅仍然樂觀面對:區世傑小心保存歷年的造船圖則,還把未能完成的「理想木船」,製作成合乎比例的「模型木船」,延續傳奇。魏孝安三兄弟則胼手胝足,從事平凡的修理工作,安身立命擔當「船隻救傷員」,確保船隻安全航行。 千帆過盡,盛衰無常。兩位見證香港造船業的師傅,對電視台的拍攝邀請毫不猶豫地答應,對專程前來請益的文化研究員、學生,更是傾囊相授、無所不談。為的,只是薪火相傳,無論行業前景如何,仍希望傳奇活在後人心中。 旁白:黃妍 受訪者: 魏孝安(修船師) 區世傑(造船師) 魏孝樂(修船師) 翁泳恩(木藝師) 魏仲兒(修船師)

《古籍重生》
00:22:54

《古籍重生》

2024-10-07

香港故事 - 師傅來了2 第五集 書籍承載著人類的智慧和歷史,是傳播知識的重要媒介。不過,當一本書籍經歷歲月的洗禮,變得殘破不堪,書籍裡珍貴的文字記錄,如何得以承傳?歷史的足跡,又會否缺少了重要的部份? 今集的主角劉雨陽Lesley是一位文獻修復師,亦是香港大學圖書館文獻保護與修復中心的主管,她日復日為數之不盡的古籍延續生命。文獻修復的理念是修舊如舊,在修復的同時盡可能保留原有的面貌,為此Lesley對每一項工序都非常講究,包括黏合劑的元素、修復用紙的選擇、顏色的調配、修補的方法等。修復師的巧手,不僅還原古籍的形貌,還讓蘊藏其中的智慧與情感歷久彌新。 旁白:黃妍 受訪者: 劉雨陽(文獻修復師) 張愛莉(香港大學圖書館檔案館及特藏部助理經理) 王迪安(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蔡曉萍(文獻修復師) 羅心妍(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系四年級學生)

《香港電車 我們製造》
00:22:52

《香港電車 我們製造》

2024-09-30

香港故事 - 師傅來了2 第四集 一百二十年前,電車線沿香港島北岸延伸,從此刻劃出這小島獨有的輪廓。 上世紀八十年代尾,屈地街電車廠揭幕,電車公司開始自行生產電車。現時遊走港島的165輛電車,皆在香港製造。這條生產線主要由人手操作,大至車頂構架,小至扶手木椅,現由25位師傅的巧手合力而成。 過百年來電車不斷革新演變,但師傅在翻新柚木電車時必定會保留腳鐘、推風掣和手動路線牌等設備,而部分電車的底盤更是以100年前的設計為基礎,沿用至今。這個充滿歷史價值和象徵意義的交通工具,正由屈地街每一位師傅無聲無色地守護著。 柚木電車近年陸續退役,換上鋁合金電車上場;而工場內不少到達退休年齡的師傅,也在靜候新人接棒。時代在瑣碎平凡的日子裡慢慢變遷,電車卻在百年時空裡依然穿梭。萬物緩緩更替之時,幸好我們仍然擁有一班電車師傅,默默地用雙手保留香江一隅的景緻。 旁白:黃妍 受訪者: 鄧柏林(電車廠廠長) 莊國洪(高級機械維修技工) 張琨明(電氣部科文) 陳浩賢(電氣技術員) 鄧世賢(機械維修技工 - 質量管理)

《紙樣人生》
00:22:52

《紙樣人生》

2024-09-23

香港故事 - 師傅來了2 第三集 曾經蓬勃的造鞋業,因工業北移而式微。Marco自小在父親的鞋廠打滾,邊學邊做期望子承父業,可惜鞋廠失火倒閉。Marco就轉行至手袋行業,同是皮革生產,但Marco發現手袋製作更具挑戰,原因是一個立體的手袋要化成平面的紙樣,方法與結構是千變萬化。從前學造鞋的步驟都是千篇一律,最重要的工序是“摱”鞋(將皮固定在鞋楦)和人手上色,而手袋的紙樣設計,會因應結構和併合的複習性,皮料使用量為考慮因素,固此紙樣設計是手袋製作最重要又最困難的一環。 Marco在手袋行業工作了三十多年,希望能夠發揮創意於工作上,因此他開辦了自己的工作室,與一般皮具工作坊不同的是他會教授行內的專業皮具生產的方法,所以吸引了一些行內的人來報讀,他認為先要提起受眾對這門手藝的興趣,才有辦法傳承。步入中年的他仍抱有理想,他集畢生所學去創立手袋品牌,雖然品牌仍未發怖,不知成果如何,但他保持樂觀,正如開紙樣一樣,預先想好了,便不會強差人意。 旁白:黃妍 受訪者: 林鋆(皮革師傅) Yoman(皮革學生) Ivy(皮革學生)

《工欲善其視》
00:22:52

《工欲善其視》

2024-09-16

香港故事 - 師傅來了2 第二集 一副眼鏡,是一件輔助工具?裝飾品?還是別人對配戴者的第一印象? 劉堅迪Rif,是一位「眼鏡裁縫」,專門為客人親手製作眼鏡,由款式、顏色,以至鏡臂長度、配戴位置,也可以按配戴者的需要作出客製化。大學時期修讀玩具設計的他,在偶然情況下參加了一個眼鏡設計比賽,更獲得到訪該眼鏡品牌法國工作室的機會。從此改變了他對眼鏡的看法,更改變了他人生的軌跡。 回港後Rif在一間眼鏡廠當設計師,但這並不能滿足他對眼鏡設計更宏大的夢想。經多數年的磨劍,他終於成立了一間眼鏡工作室,自己去搜羅各種生產工具,在工作室埋首研究製作眼鏡的每一個工序,練就出一雙將客人天馬行空的構思完滿實現的巧手。可幸Rif自小已受到當裝修師傅的爸爸的薰陶,深知雙手是最強的武器,只要有技巧,有想象力,很多東西都可以用自己雙手造出來。「工具要自己動手造才會合用」,是他爸爸經常掛在口邊的說話,因此即便坊間很難買到適合小規模生產眼鏡的機器,他也可以自己製作。 Rif在生產客人的訂單之餘,仍會抽時間不斷研究新的設計、物料、技術,希望在訂製眼鏡這條路上走得更遠,因為對他而言,眼鏡不單是一個矯正視力的工具,更是一個可以配戴在面上的藝術品。 旁白:黃妍 受訪者: 劉堅迪(手造眼鏡工匠) 劉志堅(劉堅迪爸爸)

《戲棚人生》
00:22:55

《戲棚人生》

2024-09-09

香港故事 - 師傅來了2 第一集 戲棚是香港獨有的一道奇特風景,不少本土的節日,一座座由竹、杉木建構而成的臨時戲棚,座落不同地方,上演一齣齣神功戲,人神共樂。雖說是臨時、是流動,但戲棚搭建,每個工序都非常講究,講求力學外,還要顧及美觀,包含的都是對手藝的追求。傳統竹戲棚由全人手搭建,超過百年歷史,而戲棚搭建技藝現已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李家俊師傅已經有三十多年搭棚經驗,是香港少數的搭戲棚師傅。最初由建築維修入行,後來經朋友介紹,再跟大師傅搭竹戲棚,自此展開他的「戲棚人生」。一般的建築維修竹棚與戲棚的搭建方法,截然不同,前者是用於建築維修,方便工作為主,後者以此為舞台,承載著表演者與傳統文化習俗,是一個獨立的建築物。雖然李師傅是有搭棚的經驗,但都要由頭開始,邊扎邊了解戲棚的結構。 農曆3月23日是天后誕。李師傅會聯同一班手足走到香港最南端的蒲台島,為島上居民搭竹戲棚。這座戲棚築於沿崖之邊,是「最具挑戰」的戲棚,李師傅指棚要穩固,一竹一杉的位置都要「諗過、度過」。回想起廿多年前,首次踏上蒲台島的一刻,李師傅說因為不熟悉搭戲棚的技藝,曾經想過放棄,但對戲棚的喜愛令他繼續搭棚人生。 累積了多年經驗的李師傅,已由當初的「外行人」成為了一班師傅的領軍人物,他認為要成為師傅,除了肯學不怕蝕底外,最重要是要力求改進,每次當大家沉醉於神功戲表演的時刻,李師傅在場中依然把握最後時機,尋找可改良的地方。 旁白:黃妍 受訪者: 李家俊(搭棚師傅) 猪熊賢(搭棚師傅) 劉培傑(粵劇團班主)

來自香港的酒庄
00:22:52

來自香港的酒庄

2024-08-26

永利威酒業,1876年在廣州成立,1905年搬到香港上環經營,主要售賣中式酒:五加皮和玫瑰露,第四代程先生中醫出身,配方傳給兒子,是現時第五代執掌人。環顧店舖,擺放很多具有歷史意義的相和畫,就是包裝和商標,背後都有耐人尋味的故事。酒亦可入饌,有主廚熱愛香港老字號,運用中式酒烹調法國佳餚。時移世易,原材料難求,廠房也搬到澳門,憑藉父親輩留下的製酒技術和鎮店之寶,維繫著百多年的基業,成為精神上重要的支柱。 主持:黃心美 受訪者: 程超豪(酒庄第五代接班人) 程貽楷(酒庄第四代接班人)(2012香港故事) 蔡先生(上環街坊) 鄭永麒(VEA行政總廚/創辦人)

珠光寶氣
00:22:53

珠光寶氣

2024-08-23

1935年位於中上環,從半間店開始經營的陳廣記珠寶行,戰後姓許家族從押業轉為珠寶業,現在掌管至第三代。憶述爺爺和父親當年的生意伙伴不少已是城中富豪,而商業區亦由中上環擴展到灣仔銅鑼灣。九十年代,珠寶店面對跨境罪案的挑戰,人人自危,但打擊卻遠遠不及金融風暴的震撼,珠寶製造師傅見證著幾十人的工場大幅縮減,生意斷崖式下滑。廿年後,陳廣記珠寶行仍然屹立不倒,都是靠著童叟無欺和多年來建立的良好信譽,金漆招牌和懷舊的裝飾亦是老闆和香港人的回憶。 主持:黃心美 受訪者: 許日彤(珠寶行第三代接班人) 歐師傅 老師傅 盧師傅

hku lib logo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5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