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1
近幾年香港人每當聽到有舊建築、老街道行將清拆重建或是有店鋪快將結業, 都會一窩蜂到訪現場回味一番, 或是拍照、拍影片留念. 年青一代以自己的方式記錄屬於這個時代的回憶, 有人用影像記錄; 有人選擇用筆記錄, 漫畫傢草日及Stella So就用畫筆記下舊記憶、舊情懷, 成為大家的「集體回憶」. 究竟這個詞彙怎樣興起? 大家是否還記得天星碼頭的舊鐘樓、「囍帖街」或龍門大酒樓? 漫畫家Stella So以一幅幅漫畫重現這些滿載香港人回憶的建築物昔日面貌. 她又最喜愛哪一幅「集體回憶」? 除了一些耳熟能詳卻「消失了」的建築物, 過去總有一間在左右的冰室、士多等街坊店舖如今安在? 記錄這些「細眉細眼」事物的幸好還有他 - 漫畫家「草日」. 小店舖不敵大財團, 似是無法逆轉的大勢, 莫非新世代不再講求人情味? 「八十後」漫畫家楊學德, 從作品中展現昔日的鄰舍關係、童年玩意, 當中有多少「一代人」成長的烙印? 今日常把「集體回憶」掛口邊的人, 對前景有何寄望? 從漫畫看香港的「集體回憶」, 其實香港漫畫何嘗不是大家的「集體回憶」. 轉眼間, 香港漫畫已經陪伴大家超過半世紀. 漫畫界也隨著香港的時代巨輪起起跌跌, 無論殿堂級前輩黃玉郎或是生力軍姜智傑, 都異口同聲香港漫畫應放眼遠看、北望神州, 到底內地市場為漫畫發展帶來甚麼機遇? 在今天的網絡世代, 到報攤排隊買漫畫似乎逐漸成為「集體回憶」, 香港漫畫有甚麼「新招」吸引新讀者? 網絡平台, 何嘗不是漫畫界突圍的新出路? 香港漫畫基礎穩固, 全賴一班資深前輩, 經過無數不眠不休的日夜拚搏得來. 節目結束前, 齊來回味一眾漫畫界前輩與「後浪」筆下的香江歲月!
2013-07-14
「毒男」、「剩女」、「港男」、「港女」......都是千禧年代的流行「潮語」, 在現今的香港無人不曉, 皆因社交網站的出現, 興起了一種「分享文化」, 在一傳十, 十傳百之下, 變成「潮語」. 看到這些詞彙, 你會想起誰? 縱然這些詞彙帶點貶意, 但無可否認代表了相當大部份香港人. 新一代的漫畫家不怕被標籤, 甚至代入上述角色, 以輕鬆的故事與其他人分享生活點滴, 引起了不少香港漫畫迷共鳴. 這些漫畫如何展現作者的自我形象? 香港單身女士佔人口比例越來愈高, 過了適婚年齡仍雲英未嫁的, 被標籤為「剩女」. 「70後」漫畫家Stella So, 誓要為一眾「剩女」大平反, 強調女士的單身生活更多姿多采. 她筆下的漫畫角色「老少女」如何展現單身生活的趣味? 「老少女」雖然享受生活, 但上一代傳統女性卻對女兒的婚姻大事大為憂慮, 因而令「老少女」承受不少逼婚壓力. 「老少女」的姊妹們可有相同感受? 有人指「剩女」的出現皆因香港女士擇偶要求過高; 但從另一角度看, 不善與人溝通的「宅男」又是否太多? 另一位漫畫家Cuson Lo以「毒男」自況, 以漫畫紀錄自己的言行, 到底他眼中的「毒男」有甚麼特徵? Cuson雖是「毒男」, 卻有位美麗的「港女」太太, 「港女」又有甚麼特質? 是否每個香港女生都是「港女」? 香港人既渴望愛情, 每天仍然要為兩餐打拚. 工作佔了生活大部份時間, 不但只是八小時的工作, 超時工作、承受老闆的壓力更是家常便飯, 生活枯燥而疲累. 漫畫家「文地」筆下的女主角便為一班上班族吐怨氣, 到底「文地」教授甚麼精明的打工秘笈? 漫畫女主角成為了上班族的代言人, 但她為何沒有名字? 代表不同身份的漫畫家對生活自有一番見解, 但共通點是作品均有貓的出現. 何以小貓咪能獨領風騷成為眾漫畫家的寵兒, 成為重要漫畫角色?
2013-07-07
如果以「動蕩大時代」概括70年代的香港, 那90年代的香港可以說是「迷茫大時代」! 打從80年代中後期, 香港開始面對「前途問題」, 中英雙方就1997年主權移交安排展開連番蹉商談判. 前途未卜, 香港出現移民潮, 沒有能力離開的大部份港人, 被逼思考留在香港要如何自處? 「97」猶如末日大限, 是個令港人患得患失的數字! 香港表面上經濟繁榮, 股市、樓市暢旺, 但沒有經歷、無能力選擇未來的年青人, 卻與紙醉金迷的世界距離甚遠, 是最感迷惑的一群! 以牛佬為主力創作的漫畫《古惑仔》1992年創刊, 迅即成為一股熱潮, 一眾漫畫人物, 更成為年青人的「Super Idol」! 《古惑仔》描述主角陳浩南在黑幫社團內的經歷, 以及他與「山雞」、「太子」等黑幫手足的「兄弟」之情, 其後一系列的《古惑仔》電影亦乘時推出, 到底當時有多瘋狂? 這類似幻疑真現代江湖故事為何以會得到年青人認同? 《古惑仔》是由主編「牛佬」與一班漫畫「生力軍」-「牛家班」的力作, 對於漫畫成為一時「潮物」, 他們有甚麼感想? 主筆之一的倫裕國「自說自畫」. 在90年代的香港, 迷茫的當然不只年青人, 一班自以為有獨立思想的成年人, 面對留港迎接主權移交、未知的前路, 多少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未日心態」. 有人卻認為「97」前的着樓市、股市大旺, 是大賺一筆的「黃金機會」! 除了股票, 「女皇頭」硬幣、郵票、各式精品等, 都「無厘頭」掀起炒風, 是投資、投機, 還是賭博? 漫畫家謝志榮創作的武打或靈異故事又反映當時甚麼風氣? 漫畫家司徒劍橋以賭博為主題, 創作了漫畫《賭聖傳奇》, 漫畫如何突顯當年港人的「賭仔」心態? 漫畫中的主角不只是賭錢, 最豪是賭甚麼? 窮小子一夜之間變成富豪的橋段, 造就港人不少「橫財夢」, 賭博漫畫何以只是曇花一現?
2013-06-30
香港在八十年代已穩佔亞洲金融體系的重要一蓆位, 可見香港人經過多年的打拼是沒有白費. 自教育改革後, 更多年輕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 他們懂得享受生活之餘, 比上一代更懂得追逐屬於自己的愛情. 在這繁華的大都市下, 中產人士的生活多姿多采, 從當時的漫畫故事便能反映出來, 例如當時最炙手可熱的愛情漫畫作傢狄剋, 所創作的故事充分表現出當時流行的生活態度, 「Work Hard, Play Hard」. 狄剋的愛情漫畫中, 大多主角都是高學歷或是專業人士, 他們通常穿著西裝在摩天大廈出入, 而他們不但工作要努力, 玩樂也要盡情. 究竟他們有甚麼娛樂? 是否多以跑車代步? 他們看似又帥又有錢, 他們又有甚麼招數追求當時的「港女」? 社會開放了, 女孩子對愛情也開放, 更大膽追求自己的感情, 到底有多大膽、主動? 「自說自畫」, 漫畫家狄克會親自分享他的愛情漫畫路. 這種「Work Hard, Play Hard 」的精神一直伸延至九十年代, 加上香港中西文化匯聚, 因而有優皮士(Yuppies)的誕生. 究竟甚麼是優皮士? 優皮士的出現更造就了一部經典愛情漫畫面世, 就是劉雲傑的《Feel 100%》. 《Feel 100%》的對白亦盡顯優皮士風格, 因為角色的對白當中夾雜了不少英文. 漫畫中的主角許樂及Jerry很受女生歡迎, 與他們是設計師有甚麼關係? 設計師的生活自然有自己風格, 許樂及Jerry亦不例外, 從他們的衣著品味、居住環境等便可得知當時香港的真實情況, 例如男孩子不一定是短髮, 而女孩子亦不一定是留長髮. 九十年代的年輕人有多姿多采的娛樂消遣, 例如去Disco或酒吧結交異性, 因而交織了不少動人故事.
2013-06-23
從古至今鬼怪之說無奇不有, 由於科學上未能證實鬼怪是否存在, 因而引起了大眾的好奇心, 以超現實為題材的娛樂產物因而大受歡迎. 八十年代娛樂事業蓬勃, 影視作品講求創意, 連帶漫畫題材也不再局限於武打、幽默的主流路線, 詭異怪談等題材突圍而出. 原來早在七十年代, 漫畫界已經有以「鬼故事」漫畫出現, 更是由漫畫界紅人黃玉郎執筆, 但為何這類漫畫要到八十年代才大熱? 對於疑幻似真的鬼怪事件, 漫畫家有沒有親身經歷過? 他們又從哪裡取得靈感? 超現實的電影在八十年代叫好叫座, 特別是有關外星人的外語電影, 更掀起了一股熱潮, 而上官小強的漫畫也應運而生. 何以現時的漫畫界再看不見這股熱潮? 七、八十年代出版最多鬼怪漫畫的漢民, 當時更有「鬼王」之稱, 他剛出道時, 何以取了個女性化的筆名「柳依依」行走江湖? 「鬼王」的《怪異集》曾掀起鬼書熱潮, 到底他有沒有親身遇到靈異事件? 九十年代, 「無厘頭」文化興起, 當中的佼佼者非周星馳莫屬, 而漫畫界亦有一個「無厘頭」始祖-甘小文, 其作品不但是故事「騎呢」、搞笑, 角色更喜劇感十足, 例如「哨牙珍」, 他有甚麼搞笑秘笈? 「無理頭」的漫畫故事背後其實並不簡單, 甘小文亦會借搞笑故事諷刺時弊, 令讀者可以用笑聲宣洩生活上的壓力. 甘小文的漫畫怎樣反映八十年代的香港生活? 說到搞笑漫畫的佼佼者, 非《壽星仔》的作者上官小強莫屬, 他與甘小文有甚麼關係? 小強對甘小文又有甚麼影響? 「自說自畫」, 上官小強與甘小文真情對話.
2013-06-16
經過七十年代的打拼日子, 香港漸漸在亞洲區的金融市場佔上重要一蓆. 進入八十年代, 經濟蓬勃, 市民生活較以前富裕, 消費能力及對生活要求也相對提高, 對音樂、電影、電視等娛樂性的消費品需求增加, 造就了香港娛樂事業的「黃金年代」. 形象鮮明的歌、影、視藝人, 風靡萬千少男少女, 「追星族」或長駐資播道電視台或電台門外守候偶像, 或踴躍出席偶像參與的各式宣傳活動, 明星偶像的周邊商品亦往往;「玉郎劇場」也因為電視及電影的興旺, 而得到不少創作靈感, 有甚麼題材得到讀者共鳴? 八十年代未有網絡, 歌迷只能從唱片、收音機、音樂會或到酒廊、夜總會, 欣賞當時的流行曲. 「小調歌后」朱咪咪曾經在不同場地演唱, 當時的觀眾有多瘋狂? 悦耳的流行曲也造就了不少偶像歌星, 對年青人有甚麼影響? 大眾對偶像的私生活同樣好奇, 《玉郎漫畫》怎樣滿足讀者的需求? 《玉郎漫畫》的吸引力不限於娛樂資訊及趣味漫畫, 封面已是引人入勝之作, 而阮大勇便是「御用」封面畫家. 其漫畫肖像與真人十分酷似, 令人一眼便認出, 加入「鬼馬」的動作及表情, 在芸芸的漫畫中鶴立雞群! 最多產的封面漫畫家邱福龍, 是首位彩圖封面美術設計師, 《龍虎門》及《醉拳》等多部著名漫畫的封面均出自其手筆. 創作了過千幅封面的, 最困難的是甚麼? 他更開創科幻漫畫先河, 代表作《龍神》怎樣構思? 邱福龍「自說自畫」, 暢談從漫畫助理到推出自己作品, 過程中經歷的苦與樂.
2013-06-09
七十年代的香港, 經濟發展迅速, 令香港在國際上也備受矚目, 惟社會狀況卻截然不同! 在廉政公署成立之前, 社會可謂烏煙瘴氣, 治安不靖, 惡霸恃強凌弱或搶劫等無日無之, 低下階層生活於恐懼與無奈之中. 加上正值功夫電影熱潮, 漫畫界也旋即掀起武打風, 因此造就了不少漫畫中的英雄, 他們在虛構的社會環境中為市民抱打不平, 用功夫鋤強扶弱, 為當時飽受欺壓的香港小市民吐出怨氣. 香港長壽漫畫之一《龍虎門》, 原名《小流氓》, 主角「王小虎」富有正義感, 以絶招「降龍十八腿」為一眾「街坊」警惡懲奸, 風靡一代青少年. 「王小虎」在屋村抱打不平的故事, 也反映了當時香港木屋區和徙置區的生活環境. 《小流氓》深受到讀者歡迎, 卻為何易名為《龍虎門》? 同一時期, 武打巨星李小龍的電影在港風行, 真功夫掀起了一股習武熱潮, 有漫畫家亦隨之在作品中加插李小龍一角, 甚至有漫畫家以「李小龍」為名創作, 更成為香港長壽漫畫之一. 漫畫《李小龍》並非描述李小龍生平事蹟, 哪到底宣揚甚麼訊息? 武俠漫畫不僅俘虜本港年青人, 更趨向國際化. 漫畫故事背景不再局限於香港, 漫畫主角還會到其他國家或與外國高手切磋, 凸顯「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武俠或功夫漫畫熱潮漸漸變為主流, 馬榮成創作的《中華英雄》及《風雲》更紅遍東南亞, 其後更推出相關電影、電視劇及網絡遊戲等, 締造了另一個漫畫傳奇. 馬榮成對於自己的作品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作何感想? 他過去有沒有受前輩漫畫家影響? 且聽他「自說自畫」, 自有分曉.
2013-06-02
經歷過七十年代的香港人都會懂得一個字, 就是「捱」. 當時的香港經濟發展迅速, 機會處處, 不論甚麼資歷, 祗要有「肯博肯捱」的精神, 總有「出頭天」, 因而創出不少獅子山下的傳奇故事. 當年香港人的生活有多辛勞? 黃玉郎筆下的漫畫《小流氓》及《臭香港》正正反映了這些辛酸歲月. 七十年代的香港街上四處都可見一檔接一檔的小販, 有些賣街頭小食、有些賣生活用品, 無非為了兩餐糊口, 或是作為未來創業的踏腳石. 一輛簡單的手推車, 塞滿了齊全的貨品, 而且價格相宜, 成為當時基層大眾的購物熱點. 然而當時社會治安非常差, 搶劫、「[tang]死牛」等罪案時有發生, 還有黑社會、流氓、惡霸等向小販勒索「保護費」. 「飛仔」在社區作惡生事、撩是鬥非也甚為普遍. 這些都成了當時漫畫的情節, 與現實不同的是, 故事中總有為市民伸張正義、鋤強扶弱的英雄, 例如《小流氓》中的王小虎, 就吸引了不少忠實擁躉. 除了街頭惡勢力, 隨着科技資訊日益發展, 外國色情文化亦相繼流入香港. 戲院放映色情電影, 就連漫畫也滲透了相關情節, 以應召女歌星為題材的《小吧女》. 究竟當時的酒廊環境是怎樣的? 七十年代的女性地位與今天又有甚麼差別? 一眾「星級」漫畫迷還記得當年的情況嗎? 即使當年日子過未盡人意, 至少可效法經典漫畫人物「壽星仔」, 以樂天、輕鬆的態度過活. 出自上官小強手筆的《壽星仔》, 故事圍繞一個小朋友「壽星仔」所遇到千奇百怪的事, 內容荒誕、有趣, 而漫畫採用廣東話對白, 相信是引起讀者共鳴而大受歡迎的主因. 「自說自畫」, 上官小強細說當年大膽創新用廣東話作對白的原委.
2013-05-26
香港人捱過六十年代的艱苦歲月, 奠定了經濟基礎, 經濟發展重心開始由製造業逐漸轉移至商業. 當時的港英政府亦積極發展香港, 興建公屋、確立教育製度等, 理應人人豐衣足食, 但政府推出的新政策卻引起社會很大迴響, 市民還要麵對通貨膨漲、社會治安及貪污等問題, 百上加斤. 「打工仔」諸多不滿, 尤其對當時無論黑道或白道都貪腐盛行的風氣深惡痛?! 小市民無處發聲, 一班漫畫家權充「代言人」, 透過筆下塑造的「人民英雄」, 為貧苦大眾抱打不平, 對不公平的社會現象進行大控訴, 一同見證大時代! 六十、七十年代本港地區治安惡劣, 警察貪污、濫用職權, 普羅大眾生命、生活, 毫無保障, 求助無門. 黃玉郎的《小流氓》、馬榮成的《鐵血螳螂》, 內裡的主角為受惡勢力欺壓的市民伸將正義, 成為街頭英雄. 雖然《小流氓》中的「王小虎」並沒有在現實中出現, 卻為當時的香港市民吐了一口怨氣. 其後廉政公署成立, 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才漸見鄒形. 幫忙宣傳廉潔訊息的還有一對父子, 就是王司馬筆下的「牛仔」及「契爺」. 除了街頭武打漫畫為市民發聲, 以幽默風格諷刺社會現象的《臭香港》及《73漫畫》, 也為市民吐苦水. 從這些漫畫中可以看到七十年代的香港人與現時一樣, 經歷通貨膨脹、控制出生率及衛生等社會問題. 「星級」漫畫迷能否從這些漫畫中, 勾起「那些年」的點滴回憶? 「英雄漫畫」的作者們對當年的社會現象又有甚麼看法? 話題之作《臭香港》及《小流氓》的作者黃玉郎, 何時開始畫漫畫? 他的創作路又是否一帆風順? 且聽他「自說自畫」.
2013-05-19
六十、七十年代的《13點》給予無數少女一個美麗的夢想, 但不是人人都追捧時尚潮流, 當時的香港人以純真及樸實見稱, 為了生計而務實地工作. 當時沒有高科技的產物, 閱讀報章、書籍及漫畫成為大眾主要的消閑模式, 其中在報章連載的漫畫, 以詼諧風格反映生活百態, 深受大眾歡迎, 而近半世紀以來陪伴香港人成長的, 包括「耐人尋味」的《老夫子》. 漫畫《老夫子》出自王澤手筆, 主角「老夫子」身穿短袍長衫, 頭頂瓜皮帽, 堅持己見的保守派性格, 在中西文化新舊替換的時代裡, 鬧出不少笑話. 「老夫子」有兩個秤不離陀的好友-「大番薯」與「秦先生」, 他們的故事正正反映了當時香港的社會百態, 亦為當時的上班族一吐冤屈. 六十年代的香港人可說是「禍不單行」, 經歷過拿着水桶等水車的「制水時期」、時局混亂的暴動時期, 這些歷史性時刻也成為王澤的創作題材, 未知「星級」漫畫迷可有感同身受? 《老夫子》連繫了兩代情緣, 原作者退休後, 由兒子以相同的筆名繼承, 更被稱為「小王澤」, 到底「小王澤」怎樣看爸爸和他自己筆下的「老夫子」? 留意「自說自畫」. 漫畫在家長眼中是毫無益處的「公仔書」, 但從兒童角度出發的漫畫《兒童樂園》卻突圍而出. 相對於多以黑白印刷的《老夫子》, 彩色印刷的《兒童樂園》, 配合純真而簡單的故事內容, 更為家長受落, 放心給孩子作課外讀物. 《兒童樂園》寫實地紀錄了當代兒童的生活和玩意, 亦有介紹各大中、外節日的來源、習俗, 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別具教育意義. 漫畫中的角色如「小圓圓」或「大耳王」成為小朋友的模範. 大家熟悉的機械貓「叮噹」(多啦A夢)可說是香港最早引入的外國漫畫, 但原來擁有無窮法寶的「叮噹」與《兒童樂園》竟有莫大淵源, 雙方到底怎麼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