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deo

一手造成

完結篇
00:22:29

完結篇

2013-02-17

農曆新年過後, 店舖開市少不了醒獅獻瑞, 當中更少不了「大頭佛」這個好幫手! 然而製作「大頭佛」面具卻是一門不成行業的手藝, 吃力不討好, 難得一位老師傅卻毫不介意, 擔當起承傳這門手藝的重任, 在短短三年內將手藝傳給六百名學生, 更將它傳揚海外, 背後的推動力何來? 香港昔日的漁港風情已日漸消逝, 織魚網、曬鹹魚等手藝有何值得今人學習之處? 香港原居漁民如何保存這些手藝? 漁民生活背後的另類智慧又會否在時代洪流中淹沒? 今集, 崔建邦、宋熙年分別帶大家走訪製作「大頭佛」及傳揚漁民手藝的老師傅, 為十八集節目來個完美總結. 陳禮祥師傅研製「大頭佛」面具逾五十年, 是香港現時唯一一個承傳這門手藝的老師傅, 其人甚有佛相, 是否因此與「大頭佛」結下不解之緣? 陳師傅的爸爸當年是製作「大頭佛」的老行尊, 最終何以放棄這門手藝? 詼諧滑稽的「大頭佛」無意中成了中美文化交流的親善大使, 陳師傅當年移民美國後, 憑藉這獨門手藝獲當地市長嘉許, 現在他依然熱心將手藝傳給年青一代. 一個胖嘟嘟、笑意盈盈的可愛「大頭佛」, 原來只憑幾張報紙在英泥石模上黏黏貼貼而成, 且看陳師傅大展奇技! 香港由昔日的小漁村, 演變成今天的國際大都會, 一班默默付出的漁民功不可沒. 鄭華明先生是捕魚為業的香港原居民, 爸爸也是出色漁民. 織漁網、曬鹹魚等等世代相傳的漁民手藝, 正是漁民智慧的最佳代表. 一個破爛的舊魚網, 如何再生為一條堅韌的繩纜? 當中足見漁民生活的環保智慧. 香港漁民的數目由昔日最高峰的十萬, 銳減至今天只有一萬人, 點點漁港風情正在不知不覺間消逝, 拯救消失中的傳統是鄭先生肩負的使命. 除了堅持過漁家生活,鄭先生如何實踐傳承工作?

金・獅賀歲
00:22:22

金・獅賀歲

2013-02-10

新年、新歲、新開始! 適逢大年初一, 《一手造成》以金、獅賀歲, 寓意新一年大家有個龍精虎猛的好開始! 舞龍、舞獅是農曆新年的一大傳統習俗, 生龍活虎的醒獅隨鑼鼓聲起手舞足蹈, 氣勢雄壯! 一隻虎虎生威的醒獅, 如何由零開始構造? 「八十後」扎作師傅以熱誠為大家從頭扎起! 新一年人人都會特別悉心打扮, 了以最好一面示人, 配襯精心打造的金飾, 更顯貴氣逼人! 中國人打造金飾的傳統如何傳承千年? 「線面」堪稱古法美容奇技, 單憑一根綿線, 如何將皮膚護理得又白又滑? 崔建邦、梁嘉琪、宋熙年兵分三路, 向三位高人拜年, 逐一偷師! 「八十後」扎作師傅余英豪自小對舞龍、舞獅表演瘋狂着迷, 引發他對扎作獅頭的興趣, 可惜拜師無門. 當年只是少不更事的小六學生, 如何憑一腔熱誠, 無師自通? 獅頭的結構可謂錯綜複雜, 余師傅這位「八十後」大師, 教Amigo按扎、撲、寫、裝四大步驟, 親手扎作一隻獅頭. 由零開始構造出龍精虎猛的獅頭, 帶給余師傅何等滿足感? 已有三十年金飾製作經驗的宗子寧師傅, 特別教嘉琪打造一個新年版TVBuddy吊墜, 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 回想昔日一邊學師, 一邊揣摩打金的技術, 師博有甚麼難忘回憶? 梁何瑞鈿, 七歲已經懂得操控一根綿替人線面謀生, 超凡手藝承傳自母親. 要將皮膚線得白白滑滑, 需要眼、口、手配合得天衣無縫. 且看她以乾淨利落的手法示範這門絶活!

花花麵貌
00:22:29

花花麵貌

2013-02-03

七十、八十年代是香港花牌行業最興盛的時期, 但凡店舖開張、節慶廟會或各大商店歲晚大減價, 花花綠綠的巨型牌匾便大派用場. 除了用作招徠四方客, 花牌更是昔日香港街道的醒目點綴. 然而到了今時今日, 還有多少人懂得紮作花牌? 「麵粉公仔」是老一輩人的兒時玩意, 各種歷史人物、虛構的民間傳奇角色, 栩栩如生! 一堆毫無生氣的麵糰,經 過一雙巧手搓搓捏捏, 頓時活靈活現. 帶領小朋友縱橫歷史, 穿梭幻想世界. 今集, 崔建邦和宋熙年, 帶大家回到過去, 翻看昔日老香港的「花花麵貌」, 親手學習這兩門珍貴的傳統工藝! 黃乃忠師傳從事花牌紮作逾三十年, 一直扎根深水埗, 見證整個行業由盛轉衰, 究竟有多大變化? 雖然行業式微, 黃師傳卻從沒放棄這門手藝, 如何繼續承傳下去? 一個巨型花牌無論尺寸多大, 只依靠一些十字形骨架搭建, 如何用竹枝及鐵線紮成一個花牌? 標準的花牌有多個組成部份? 花牌頂部稱為「圓包」的組件到底有甚麼作用? 且看黃師傅仔細示範, 教熙年從頭造起! 羅仲文先生自小醉心中國書畫藝術, 有逾十五年製作「麵粉公仔」的經驗. 他最初學習這個民間藝術純為興趣, 對書畫的興趣如何延伸到麵塑藝術? 為習得手藝, 羅先生不惜遠赴內地, 跟從上海師傅學習, 製作「麵粉公仔」有何樂趣? 羅先生教崔建邦從基本學起, 搓捏一個孫悟空「麵粉公仔」, 如何塑造面部表情, 活現角色的性格? 除了傳統常見的籤上麵塑, 還有稱為「人形麵塑」的「麵粉公仔」, 製作過程有多複雜? 羅先生為大家介紹他的得意之作!

剛柔並濟
00:22:27

剛柔並濟

2013-01-27

傳統民間手藝博大精深, 有剛有柔, 有的講求運勁有致, 有的要求手法精準輕柔, 孕育一雙雙獨一無二的巧手. 打白鐵及彩瓷工藝正是一剛一柔的極致代表. 兩門手藝各自出過甚麼狀元? 經他們「一手造成」的製成品雖然大異其趣, 卻打造出截然不同的兩片天地, 但各自有哪些地方值得用心細賞? 今集, 崔建邦(Amigo)、宋熙年兵分兩路, 拜會打白鐵的隱世師傅, 及糅合中西風格的彩瓷工藝傳人, 領略傳統民間手藝「剛柔並濟」的智慧! 現時香港依然看得到打白鐵的影蹤, 只是大家平時較少留意! 例如隱藏於商場及食肆的冷氣風喉, 還有見於舊式唐樓的白鐵信箱. 雖然打白鐵的手藝已日漸式微, 但從事打白鐵逾三十年的俞國強師傅不計較收入, 依然以這門手藝維生, 推動力何來? 俞師傅曾用白鐵打造過甚麼精緻的家品? 單憑簡單的工具敲敲打打怎樣變出精緻的花瓶? 且看俞師傅示範這門敲打藝術, Amigo在師傅指引下, 一手造成白鐵信箱, 過程中竟然不用一口釘, 也不用燒焊槍, 究竟當中有何魔法? 彩瓷源於廣州彩繪「廣彩」, 是六十年代香港盛極一時的加工手藝, 糅合中西兩種風格, 時至今天依然為歐美人士、名人甚至皇室貴族喜愛. 曹志雄先生是一家碩果僅存的廣彩瓷器廠的第三代繼承人, 聽他大談人手彩瓷層次質感, 便明白箇中妙處, 這門精巧的手藝如何一代一代承傳? 彩瓷經驗超過四十年的譚志雄師傅, 教熙年畫彩繪必須凝神聚氣, 談何容易? 且看譚師傅即席示範! 他的「徒弟仔」阿妹為何被這門手藝吸引, 自覓門路前來拜師學藝?

祀裡行家
00:22:15

祀裡行家

2013-01-20

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 有每逢大時大節都會殺鴨宰鴨, 敬奉神明先祖. 潮州人尤其講究排場, 用於供奉祭祀物品種類多不勝數, 福桃便是其中一種. 桃形狀的巨型麵糰, 再加上色彩繽紛的小麵糰, 乘載何等敬意? 為方便時刻拜祭, 傳統中國家庭更會設置神主牌, 在家中供奉先祖. 小小一塊木牌, 刻有先祖的名號, 寄託著後輩對前人多少的追思? 今集, 梁嘉琪、宋熙年將會走入「祀裡行家」, 學習餅師及木雕師傅一絲不苟的精神, 將對神明、祖宗的敬意與追思注入作供奉、祭祀之用的神主牌及福桃! 福桃的製作工序雖然不多, 但卻需要不少技術及創意. 祭祀的時候, 一個栩栩如生的福桃, 凸顯餅家的手工及一份誠意. 製造潮州糕餅超過43年的楊子儀師傅又如何看待這門手藝? 他曾經炮製過一個高達兩尺的福桃, 兩邊滿滿地插上色彩奪目的水果麵糰, 氣勢十足, 更被香港歷史博物館用作展覽! 他如何為傳統的福桃加添創意? 堅守傳統之餘, 楊師傅亦投放了不少精神到一門自創的卡紙手工藝, 這門創新的小玩意他最初如何發明? 郭一邊師傅從事木雕工藝逾四十年, 爸爸及爺爺都依賴木雕為生, 但主要製作木家具. 現時木雕手作的神主牌已漸漸被機械化的製成品取代, 但郭師傅依然堅持一刀一刀為客人雕刻神主牌, 所用的工具也不假手於人, 自己親自製作. 神主牌上每一刀, 所包含的心血及精神, 又豈是機械所能取代? 且看郭師傅如何以精巧的刀工, 將客人慎終追遠的心意化成刻字!

木人行
00:22:26

木人行

2013-01-13

古語有云: 「玉不琢, 不成器; 木不雕, 不成材.」同一塊質樸的木頭, 分別落入兩位巧手工匠之手, 命運卻大異其趣! 老木匠一板一眼, 可令木頭變身搬運載貨的實用木頭車, 成為其他人的謀生工具; 二胡工匠妙手施法, 卻能為呆頭呆腦的木頭發聲, 奏出淒蒼哀怨的旋律, 憾動人心! 今集, 崔建邦、宋熙年將會帶大家走進「木人行」, 見證木頭車與二胡的誕生過程! 以木頭車打造的金漆招牌見證著建築行業的興衰, 老木匠李帝友與太太李趙瑞蘭夫妻同心, 曾合作為無數人打造堅固耐用的木頭車, 每一輛都應客人的需要度身訂造, 獨一無二. 李師傅現年83歲, 依然日復日為客人一釘一木的打造木頭車, 他當初如何入行? 50多年來, 他有甚麼得意之作? 李師傅所打造的可謂非一般的環保木頭車, 他如何廢物利用? 面對時代衝擊、世情變幻, 李師傅仍能處之泰然, 在老而不休的拼勁背後, 他如何看待人生? 黎修軒師傅是香港唯一一位手造二胡大師, 更是「第一屆國際珍品二胡大賽」的金奬得主, 從事二胡製作已經超過40年. 二胡這種音色蒼涼的樂器, 有何獨特之處, 令黎師傅學習拉奏二胡之餘, 還動手製作? 黎師傅笑說, 掌握這門冷門手藝, 的確需要一點小聰明, 到底有何竅妙? 二胡總共有五個組成部份, 熙年在黎師傅指導下, 製作稱為「音筒」的共鳴主體. 製作二胡所用皆為上好木材, 切割、打磨更要求絶對精準, 且看全情投入的黎師傅如何為木頭賦予新生命! 他還會為大家演奏一曲!

收修補寶
00:22:26

收修補寶

2013-01-06

生於富足的年代, 人變得容易貪新忘懷, 衣褲鞋襪僅稍微破舊, 即被棄如敝屣. 看在老一輩眼中, 更覺浪費、可惜! 在五十、六十年代的香港, 普羅大眾生活艱苦, 日常用品及衣物無論如何破爛, 只要還有修補餘地, 依然是寶, 於是造就了各式各樣修補工匠的出現. 今集, 梁嘉琪、崔建邦、宋熙年將分別拜會織補衣裳的老師傅、補煲師傅, 及修補雨傘的老字號梁蘇記的資深師傅, 細味「收修補寶」背後的「老香港」昔日情! 李湛康師傅, 從事織補衣裳工作超過60年. 他16歲開始跟爸爸學藝, 見證過織補行業「成行成市」的歲月. 他與太太一生都依靠這門手藝為生, 功夫當然爐火純青, 且看他如何一針一線織補衣服上的大窟窿! 客人找李師傅補衣服原因各異, 李師傅60年來, 可有遇過甚麼怪客? 每天密密縫補, 李師傅這門精巧手藝, 可有下一代傳承? 廣東俚語之中, 「箍煲」有修補一段破裂感情的意思. 真正的「箍煲」-修補有裂痕煮食煲的手藝, 背後蘊藏怎樣一份情? 累積逾30年補煲、補水壺經驗的朱耀昌師傅回憶, 最後一次為人補煲已是十多年前的事, 但朱師傅現時依然為長者街坊修補暖水壺. 一個個飽歷滄桑的破舊暖水壺, 隱含甚麼真摰感情? 老字號梁蘇記出品的雨傘, 當年以永久保用而名滿香江. 在六十、七十年代, 押店只接受兩個品牌子的雨傘典當, 梁蘇記便是其一, 足見其價值. 究竟一把把經歷風雨, 骨架被大風屈曲折斷的雨傘如何修復妥當?

好皮戲
00:22:26

好皮戲

2012-12-23

皮影戲這種民間藝術, 由漢朝流傳至今, 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皮影戲師傅只依靠燈光, 將獸皮、紙張或膠片等造成的人物剪影投射到白布幕上, 配上人聲及背景音樂, 一個個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便活靈活現, 堪稱古代人的電影. 皮影木偶造型扁平, 其投影雖不及立體影像精彩, 但透過皮影戲師傅一雙妙手靈巧操作, 布幕上的影兒依然手舞足蹈, 能做出複雜、細緻的動作, 神氣活現! 師傅單憑操控幾枝竹杆, 如何做出各種細微的舉止動作? 創作及構造一只皮影木偶要花多少苦功? 今集, 宋熙年帶大家拜會黃暉師傅, 體驗箇中的苦與樂! 黃暉師傅來自中國木偶之鄉福建, 20歲便跟隨名師學習演皮影戲, 其作品甚具南方皮影色彩, 且聽師傅介紹及示範. 一具動作靈活的皮影木偶, 需要五支操控杆, 結構上如何配合? 一隻木偶需由兩個人同時操控, 一個站起來的動作, 背後有多少細節? 且看熙年在黃師傅的指導下, 如何演繹「魔女」這個角色! 全靠黃師傅引入皮影戲, 又不遺餘力地推廣, 香港觀眾才得以親身體驗這門古老的光影藝術. 雖然皮影戲從沒在香港真正流行過, 黃師傅依然沒有放棄, 他對皮影戲的未來發展抱甚麼期望? 為推廣皮影戲付出了多少代價?

捕風捉影
00:22:26

捕風捉影

2012-12-16

風箏這舊玩意, 現今年青人少有問津, 遑論親手製作. 看著自己一手造成的風箏乘風翱翔, 飄搖天際, 是怎麼一種滿足感? 攝影科技日新月異, 在手機足以取代相機的年代, 還有多少人記得一家老少上影樓拍年度「全家福」的日子? 為相片添上色彩, 注入生氣, 是一門甚麼手藝? 對於生在黑白照片年代的老師傅, 有多大的意義? 崔健邦、梁嘉琪會帶大家親身感受「捕風」與「捉影」的真滋味. 只有投身大自然, 親身體驗放風箏的滋味, 才會明白「風箏迷」陳健泉何以迷上風箏. 他為了學造風箏, 不惜自資到上海拜師, 為使手藝更上一層樓, 他又曾踏遍大江南北, 推動力何來? 陳師傅迷戀風箏四十年, 製作過多少不同類型風箏? 有甚麼得意之作? 製造風箏首個步驟是破竹、預備竹篾, 原來要將堅韌的竹枝破開也非易事, 師傅以一招勢如破竹, 傳授製作「馬拉鳶」的竅門! 對今天的年青人而言, 攝影似乎再不是高深學問, 手執一部具拍攝功能的手提電話, 人人儼然成為攝影師. 在黑白相片的年代, 一家大小浩浩蕩蕩到影樓拍照, 留下成長記錄, 可謂年度盛事! 現年74歲的戴鏗漩師傅, 堪稱「相片化妝師」. 戴師傅憶述, 跟從父親初踏影樓, 一做59年, 當初何以將相片調色視為終生職業? 戴師傅只憑幾樣簡單的工具便能夠將灰暗乏味的照片改頭換面, 為回憶添上朝氣, 且看師傅如何替嘉琪的黑白照「化妝」, 大變戲法!

一紙風行
00:22:26

一紙風行

2012-12-09

紙張是展現藝術的重要平台! 一位畫家, 無論有甚麼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有多強的創作意念, 都必須將構想、色彩搭建在畫紙之上; 無數藝術作品在成形以前, 都經過在紙上起草的階段, 紙張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張紙, 一雙手, 突破邊框, 究竟可以幻變出多少可能性? 今集, 崔健邦、宋熙年、梁嘉琪分別拜師, 學習以撕、剪及摺三種各具特色的手藝, 令一紙風行, 成為精巧藝術品, 為紙張這種平凡的素材, 注入無窮的生命力!李昇敏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 無師自通, 學成「撕紙的藝術」. 68歲的敏叔將它稱為「撕藝」, 習慣一邊走路一邊撕畫, 亦曾經代表香港, 在拉脫維亞及羅馬尼亞的總統座前獻技. 他最初怎樣開始鑽研這門「撕藝」? 敏叔特別喜歡到九龍寨城公園替有緣人撕紙, 對公園有何特別的感情? 藉著撕紙, 敏叔悟出不少人生道理, 透過傳「撕藝」, 他又希望傳遞甚麼信息? 剪紙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 單憑一把剪刀、一張紅紙, 創造出千變萬化圖案, 寄語萬千祝福. 對於來自陝西的李云俠老師, 一位女性懂得剪紙更代表一種智慧, 背後包含甚麼文化意涵? 「一紙三繡三長相」的道理有何值得現今女性學習? 剪紙常以動物作隱喻, 寄語祝福,「福在眼前」怎樣用剪紙表達? 摺紙與撕紙及剪紙, 是兩門不同的精巧工藝, 但同樣需要耐心琢磨. 吳聲強老師與輝叔因為摺紙而相識, 立體摺紙與平面摺紙, 兩人各擅勝長, 各有甚麼難度? 創作一隻立體動物摺紙, 需要經歷無數次嘗試, 總結失敗經驗, 不剪、不撕, 如何摺出栩栩如生的立體動物? 留意兩位老師傅巧施妙法!

hku lib logo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5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