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deo

香港本色

香港龍情
00:20:34

香港龍情

2015-07-04

"每年端午節, 全港均彌漫一片龍舟熱, 各區舉辦的龍舟競渡吸引成千上萬的市民圍觀. 除此之外, 還有不少與端午節有關的儀式習俗, 如「龍舟開光儀式」、「龍舟製作技藝」、「遊夜龍」等, 而以上傳統亦被列入本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要舉辦各項與端午節有關的傳統活動, 必先要有艘安全至上的龍舟, 於50年代入行的造船師傅羅土允有豐富製作龍舟經驗, 認為製作船頭船尾最為困難, 難在哪裏? 為祈求賽事順利、風調雨順, 傳統於農曆五月初一凌晨, 要為龍舟進行開光及落水儀式, 但龍舟沒法卑躬屈膝, 它如何向神明叩拜? 「龍舟競渡」是最廣為人知的傳統習俗, 但大家可知道龍舟以甚麼木材製成? 而龍眼朝天、龍鼻有肉、龍口露齒又具有甚麼意思? 節目還會隨鍾氏頴川堂宗親會參加鮮為人知的「遊夜龍」, 原來簡單如掛紅、清潔神像、請神等時間亦不由「人」決定, 而遊夜龍所選用的龍舟竟會佈滿遺物?"--TVB website, August 5, 2015.

靠水食水
00:20:34

靠水食水

2015-06-27

"香港三面環海, 早在開埠以前, 漁業已是本港主要的產業之一, 而「捕魚技藝」, 「漁網編織技藝」及「海水魚養殖技藝」亦被列入本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 自小在漁船上生活的鄭華明(明哥)及魚排老闆陳平有(有哥), 為大家講述本港的漁業今昔發展. 早在50年代, 全港漁民人數曾高達十萬之多, 但現今全香漁夫卻不足一萬, 且八成已達退休之齡, 令漁業出現青黃不接的景象. 節目隨明哥出海捕魚, 原來要收穫豐富, 除了配合天時地利, 船員還要懂得敲擊樂? 而作為稱職的漁夫, 先要懂得編織各類型的漁網. 拿着木枕, 木棋及膠絲線, 要織出一個漁網, 竟要花上一年時間! 正因如此, 每當漁網出現缺口, 漁民均會修補再用, 但漁網已補無可補時, 它還有何用途? 除了捕魚, 養殖場亦是提供海產主要地方, 有哥悉心把孵化好的魚苗「養育成人」, 亦不惜工本堅持每天以鮮魚作魚糧, 希望魚苗能快高長大. 看似只是弄魚為樂的職業, 何以沒有人願意投身其中?"--TVB website, July 30, 2015.

潮人誌
00:20:36

潮人誌

2015-06-20

"香港現時有過百萬潮州人居住, 他們亦為香港帶來潮汕地區獨特的歷史和文化. 而本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非遺清單)中, 超過四十項與潮州有關. 除了滷水食品, 糖餅及糖塔等食品製作技藝, 亦有不少與節日, 舞蹈, 音樂有關的傳統, 被列入非遺清單之中. 每年農曆七月盂蘭節, 香港四處均舉行盂蘭勝會, 單是潮州盂蘭勝會已超過三十個, 當中會把中元節, 盂蘭勝會和潮汕的祭祀文化融合為一, 蘊含大量傳統文化, 但要把它代代相傳絶非易事. 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會董胡炎松會怎樣令到年輕一輩明白到盂蘭勝會的意義, 讓這個傳統得以保存? 換上傳統服飾, 畫上臉譜, 手持兩支木棒, 配合24式動作及不同隊形, 即可結合成潮州舞武相連的「英歌」. 葉運金師傅及黃錦文師傅, 分別會示範英歌舞的轉棍技巧及講述與英歌有關的歷史. 目前, 有學校為學生安排「英歌舞訓練班」, 除了令學童接觸不同傳統藝術外, 還可為他們帶來甚麼益處? 為何「潮州音樂」又會稱為「gegegugege(自己顧自己)」? 要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理論和神韻, 可選擇學習潮州音樂, 全因當中蘊藏了靈活多變的調色, 音階和變奏手法等. 另外, 「潮州話」常被認為是一種老套的鄉下話, 但在理大中國商業中心潮語班導師許百堅眼中, 是一種具有歷史文化價值, 以及研究古漢語的良好渠道, 且聽他細說其詳."--TVB website, July 30, 2015.

街坊醫術
00:20:29

街坊醫術

2015-06-13

"中國的醫術歷史悠久, 經過數千年發展, 針灸, 推拿, 食療等層出不窮. 而涼茶, 跌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亦是由中醫醫術發展而成. 習武之人李嘉擔任本集嘉賓主持, 決定帶大家了解這兩種隱世醫術. 耍出真功夫, 內臟血氣必須要平衡, 為了令自己的功夫更上一層樓, 李嘉特意往找「涼茶大師」馬陳發, 請教用作解毒去濕的「百草茶」藥方. 同時身為中藥店老闆的馬先生亦會分享於中藥店兼賣涼茶的原因, 原來服中藥治病, 亦可豐儉由人. 別以為涼茶與守舊, 老套等形容詞畫上等號, 馬鐘培(Stan)和馬鐘潼(Adrian)兩兄弟為了令年輕人愛上?涼茶, 特意創辦一家充滿現代色彩的涼茶店, 讓你「潮?涼茶」. 李嘉還參觀他們位於火炭的涼茶工場, 每天出品80升涼茶, 全由Adrian一人主理, 而且真材實料, 選料絶不馬虎. 武術界有一句說話: 「未學出拳, 先學紥馬 ; 未學功夫, 先學跌打. 」原來, 昔日不少拳師, 同樣是位經驗老到的跌打師傅. 而李嘉拜訪的跌打師傅李燦窩, 除了會悉心診症, 令患者藥到病除外, 還會教授預防術, 減低復發機會. 李師傅在此特意教授李嘉疏通肩膀血氣的小方法, 令肩膀痛速速逃!"--TVB website, July 30, 2015.

歲月印記
00:20:32

歲月印記

2015-06-06

"昔日, 不少人會拜師學習一門手藝賴以為生, 但隨時代發展, 不同傳統行業正面臨逐一被淘汰的命運. 雖然, 不少工序以能採用機械代替, 但香港仍有人樂意運用自己的一雙巧手, 保留傳統的味道. 印刷店負責人任偉生親身經歷活字印刷由盛轉衰, 心裏不勝唏噓, 但亦不得不讚嘆科技的便捷, 全因活字印刷的效率, 遠遠及不上電腦的速度和便利. 面對時代的洗禮, 任先生如何為「活字印刷技藝」進行保育, 對外介紹活字印刷的歷史? 除了對外推廣, 悉心保護現有的字粒亦非常重要, 全因最後一間鑄字公司早於90年代結業, 可謂「爛一個, 少一個」. 中文常用的字超過一千個, 印刷公司會如何增加各個字粒的可用性, 以減少經營成本? 任先生逐一示範活字排版, 印刷及操作相關機械的方法, 令你對活字印刷增添一分了解. 另一傳統手藝「印章雕刻技藝」, 結合畫法及雕刻兩種技術. 圖章雕刻師傅吳錦泉笑稱自己入行的原因, 並為大家介紹唐朝一品大官, 校章, 閒章的分別, 原來單看印章的圖案已能得悉物主是否身份顯赫! 吳師傅特意以《香港本色》作雕刻示範, 當中以「本」字筆畫最少, 但何以這是對雕刻師傅最具挑戰性的一個字?"--TVB website, July 30, 2015.

竹棚上的藝術
00:20:26

竹棚上的藝術

2015-05-30

"有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 被列入本港首份非物質文化清單的傳統手藝亦逐漸式微, 但「搭棚的藝術」在香港隨處可見, 連中國, 台灣等地亦要向香港「偷師」. 除了建築, 竹棚在美學, 傳統藝術上亦佔一席位. 單看過去的天后誕, 香港不少地方均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戲棚, 讓大家安坐其中欣賞一場又一場的神功戲, 一群經驗老到的戲棚師傅, 功不可沒. 堪稱「史上難度最高」的戲棚, 是位於「香港南極」蒲台島的懸崖. 戲棚公司老闆陳煜光帶領着所有員工, 在沒有圖則的情況下, 單憑經驗, 在凹凸不平的崖邊, 用兩個星期搭出一座高二十米的戲棚. 蒲台島那麼大, 為何非建在懸崖邊不可, 難道負責建棚的師傳和看戲的觀眾, 也是熱愛「玩命」之人? 搭出一個戲棚, 唯有配上一個個悉心設計的花牌, 才能凸顯這份香港的傳統味道. 出身花牌世家的蔡榮基(基哥), 雖擁有多年的製作經驗, 但仍有一個工序自愧不如父親的一雙巧手. 除了紥作, 製作花牌亦需要練得一手好字和創意, 全因在基哥心目中, 這並非單純一門生意, 而是一門藝術, 不同的組件, 字句, 圖案, 亦能令看似平凡的花牌變得不再一樣! 每門傳統手藝, 讓一群老師傅最擔心的是行業青黃不接, 但每位父母卻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好好完成學業, 未來得到舒適, 安穩的工作. 陳煜光竟樂意讓「90後」兒子陳胤文(細文)入行, 使他年紀輕輕已經是位「老師傅」, 是甚麼契機令細文投身「搭棚」行列?"--TVB website, July 30, 2015.

異地鄉情
00:20:34

異地鄉情

2015-05-23

"香港, 是世界文化匯聚之地, 亦是不同宗教信徒和諧共融的地方. 目前, 全港約有四萬名印度教徒, 當中大部份信眾是來自印度和尼泊爾. 信徒的數量雖不到香港總人口的百分之二, 但在本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非遺清單)中, 已記錄了四個與印度教相關的節日, 可見香港少數族裔的宗教同樣受到重視. 走進位於跑馬地的印度廟, 由大學社會學系學生Aaron為大家作出詳細介紹. 起初只是以學術研究角度探討印度教的他, 何以突然對印度教充滿興趣, 還參與聚會時的樂器演奏? Aaron除了介紹廟內各個神像外, 亦會講述進入印度廟的禁忌. 但印度廟內, 竟然有一個孫悟空像? 四個被列入非遺清單中的節日, 包括胡里(色彩節), 排燈節(屠妖節), Annakut(新年第一天)及十勝節, 當中以胡里最令人感到新奇, 信眾會互相投擲顏色粉和顏色水, 代表對他人的祝福, 以慶祝春天的來臨. 而在火盆獻祭時, 椰子亦會成為祭品之一, 當中椰子帶着甚麼寓意? 任你觀察力再強, 也想不到唐樓中, 藏有一所印度教廟! 食物銀行負責人龍緯汶帶你前往尼泊爾印度教徒在香港聚會的地方, 並參與他們慶祝新年的油尖旺區巡遊, 為居於香港的同胞送上祝福. 初次接觸印度教的香港學生, 亦會分享他們在參觀廟宇期間的小發現."--TVB website, July 30, 2015.

拜・祭
00:20:21

拜・祭

2015-05-09

"本港48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中, 超過200項與祭祀有關. 今集介紹的「食山頭」和「北帝誕」, 前者祭祖, 後者拜神, 雖然意義不同, 但同樣展現出華人社會對祖先及神明的尊敬. 「食山頭」, 是部分新界元朗宗族帶同生豬祭品祭祖後, 就地煮成盆菜並即時享用的習俗. 但不少具「食山頭」傳統的鄉村, 已改為到會或到茶樓進行. 鄧聯興(聯哥)是香港鮮有的「山頭大廚」, 節目會隨他們走上山頭, 直擊由起灶烹製, 到「打盆」(即分盆)的過程. 聯哥之子鄧健鵬, 年紀輕輕便決定放下優厚工作, 由「揸筆搵食」轉而跟隨父親「揸鑊鏟」, 何以他會作出這個決定? 各個村民準時到達, 現身「食山頭」, 知名時裝設計師鄧達智亦不例外. 「食山頭」在他們心目中有何重要性, 甘願「山長水遠」參加這個活動? 觀音誕、天后誕等, 是香港最為人熟悉的傳統節日, 信眾均會大肆慶祝一番, 但你對北帝誕又有多熟悉? 作為一個外來人, 龍獅團負責人曾家明20多年來, 在「北帝寶誕」均不遺餘力, 是甚麼驅使他如此重視北帝誕? 任職廟祝五十年的龐寧講述長洲的北帝像沒有鬍鬚的原因! 雖然長洲不同神誕均保留上演神功戲的傳統, 戲目卻愈來愈少, 且聽長洲鄉事委員會主席翁志明述說當中無可奈何的原因."--TVB website, May 22, 2015.

粤劇家族
00:20:27

粤劇家族

2015-05-02

"粤劇, 為本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其中一員, 於2006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亦在2009年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可見粤劇在世界上佔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不論表演、音樂、頭飾、服裝等, 每個細節均蘊藏深厚的藝術底蘊, 是值得人一再回味的藝術. 戲樂分為音樂和敲擊樂兩個範疇, 高潤鴻出生在粤劇世家, 自小與兄長跟隨父親學習敲擊樂, 十四歲時已當上掌板(即敲擊樂領導), 何以他會決定轉投音樂組, 與家族崗位背道而馳? 目前, 全港只有數十個職業樂師, 對高潤鴻來說, 這個行業有多少發揮的空間? 由低做起, 要登上「正印花旦」或「文武生」之位, 最少需要十年時間. 非紅褲子出生的謝曉瑩卻破舊立新, 與丈夫高潤鴻創立新戲班, 嶄露頭角即當上花旦. 她娓娓道出昔日學戲的趣事, 原來部份前輩最怕後輩每事問, 一句「點解嘅?」或許會惹來前輩反感!"--TVB website, May 22, 2015.

細味茶記
00:20:31

細味茶記

2015-04-25

"「又到三點三, 可以嘆番杯奶茶, 食件靚蛋撻!」別以為只有看似快被時代淹沒的事物, 才能列入本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非遺名單)之中, 其實它亦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而蛋撻、菠蘿包、港式奶茶、鴛鴦等地道港式滋味的製作技藝, 亦是非遺名單其中一員! 怎樣才稱得上一件「靚蛋撻」? 位於西環的老字號茶餐廳, 負責人周錫豐為你親述製作蛋撻的過程. 原來單是一塊香脆的蛋撻皮, 發酵已需時一至兩日. 經驗滿分的周老闆, 仍認為製作蛋撻的過程非常困難, 對他而言, 哪個步驟最「蝦人」? 隨時代發展, 不少店舖均以創新作為賣點, 周老闆在傳統與新潮之間, 堅持為街坊炮製傳統風味. 菠蘿包要包身鬆軟、包面鬆化, 有着甚麼特別技巧? 隨城市發展, 西環人流越見興旺, 雖能為茶餐廳帶來更多新面孔, 但周老闆心中藏着甚麼憂慮? 曾有統計顯示, 每日港人共?用超過250萬杯港式奶茶, 單是「金茶王」冠軍級人馬梁德酬, 每日需調製過千杯熱奶茶之多. 要沖出一杯靚茶, 在梁老闆眼中最重要是水滾茶靚, 他亦毫不吝嗇與大眾分享沖茶技巧, 勢要令港式奶茶發揚光大! 而另一位「金茶王」冠軍人馬林少昂, 以沖調本港獨有的鴛鴦聞名, 曾參與美國交流活動的他, 有甚麼難忘經歷?"--TVB website, May 21, 2015.

hku lib logo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5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