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deo

香港演義

潮汕美食匯香江
00:22:26

潮汕美食匯香江

2012-02-13

香港開埠前是一個漁港, 直到80年代末, 海鮮產量仍處於高峰 所謂'靠山食山, 靠水食水', 不少食肆都以海產食品作招徠魚蛋粉數十年前由潮州傳入香港, 其後發揚光大, 今日已成為香港的代表美食之一 全港約有一百二十多萬潮州人士, 而盂蘭勝會, 神功戲, 派發平安米等潮州傳統習俗, 早已成為港人的集體生活體驗 本輯'香港演義'最後一集, 陳智燊, 許亦妮走遍筲箕灣東大街和九龍城昔日的城寨一帶, 訪尋潮州魚蛋粉麵店及潮州食品店, 從特色美食探索潮州人的飲食習慣及風俗文化, 發掘當中的香港精神 . 位於在筲箕灣東大街的安利魚蛋粉麵, 早於60年代由鄭老先生創立年前鄭老先生離世, 鄭氏三兄妹各自放棄了自己的事業, 合力打理爸爸留下的店舖麵店凝聚了一家人的力量, 三兄妹與母親, 阿姨, 舅父等, 包辦了廚房以至樓面, 全家上下各盡其職, 充份體現了潮州人的團結精神 麵店見證著筲箕灣的轉變, 三妹鄭小姐帶主持回到麵店的大牌檔舊址, 細說當年往事. 每天清晨三點, 鄭氏一家都會風雨不改, 回到麵店打魚蛋主持深入廚房重地, 了解該店的招牌美食魚蛋和魚片的製作過程魚漿以門鱔, 九棍等魚類為主要材料, 因此特別美味要打出彈牙爽口的魚蛋, 有何秘訣? 且聽二哥鄭先生的詳細講解他請主持品嚐食客最愛吃的'魚片頭', 但一條魚片只有兩片'魚片頭', 他們如何滿足食客的需求? 店內的秘製辣椒油是魚蛋粉的最佳拍檔, 究竟如何調製? 主持為大家揭開神秘面紗. 九龍城也是潮州人的聚居地, 區內有不少售賣潮州家鄉食品的雜貨店, 莊先生的店舖便是其中之一每天凌晨四時, 莊先生已經回到店舖準備, 炮製最受街坊歡迎的'魚飯'所謂'魚飯', 即是把魚當作飯吃, 何以潮州人那麼喜歡吃'魚飯'? 怎樣吃最有潮州家鄉風味? 莊先生還會介紹幾款家鄉茶粿 自從城寨清拆之後, 人流明顯減少, 莊先生坦言生意大不如前兩位主持除了與大家回顧九龍城的變遷, 亦會介紹潮州人的盂蘭節習俗.

手藝傳情
00:22:32

手藝傳情

2012-02-06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 黃金有富貴吉祥之意, 因此在中式婚禮中, 長輩們都愛送上龍金, 金豬頸鍊等金器, 寓意一對新人龍鳳呈祥, 情比金堅, 開枝散葉手工精緻的繡花鞋, 也是常見嫁妝,在數十年前, 這些金飾和繡花鞋, 都是由師傅以人手精心打造, 代表著一點心意, 一份祝福, 一種傳統, 可惜在講求生產效率的今天, 大部份工序都由機器代勞, 這些傳統手藝在香港幾近失傳. 今集陳智燊, 許亦妮來到油麻地及佐敦舊區, 訪尋金行和繡花鞋店等老舖, 透過這些傳統手藝, 與大家緬懷香港的昔日情懷. 上海街是九龍區最早發展的商業街, 在70, 80年代之前, 比現今的彌敦道更興旺 最高峰期近60間金行, 現在只餘下4間, 張泉海的金行開業至今已有過百年歷史, 屹立現址近半個世紀, 見證著上海街由人流絡繹不的商業旺地, 演變成今日的廚具用品集中地. 在70, 80年代, 香港的治安不太好, 銀行和珠寶金行成為搶劫的對象, 張泉海的金行也曾多次遇劫, 職員提起仍猶有餘悸,店內保存著當年曾流行一時的壽星公, 側身頸鍊, 批皮橙戒指等傳統金器, 而結婚時必備的龍和金豬頸鍊, 更是流行至今 這些金器是如何打造? 打金師傅張師傅會為大家詳細解構. 今日的彌敦道, 已被大集團連鎖店盤踞, 具香港特色的老店幾近絶跡, 曾坐落彌敦道逾半世紀的繡花鞋店, 亦於去年被迫遷往現址,繡花鞋店第一代負責人鍾球細說當年, 原來繡花鞋最初未被港人接受, 鍾伯曾歷過一段艱苦歲月, 究竟生意到何時才出現轉機? 幾十年來, 繡花鞋的款式不斷演變, 店鋪仍然保留了當年的繡花鞋式樣, 圖案多數以花卉, 龍鳳, 鴛鴦等為主, 手工細膩 除此以外, 店舖還保留了不少舊物件, 包括珠片拍子簿, 舊式收音機, 海鷗牌照相機等, 每件也印證著老店的歲月痕跡. 時至今日, 刺繡行業在香港已經式微, 何以繡花鞋店第二代負責人Billy仍然接手經營? 他又打算如何延續祖業?

粤式湯麵兩生花
00:22:27

粤式湯麵兩生花

2012-01-30

香港號稱「美食天堂」, 匯粹全球佳餚, 論到代表性美食, 以雲吞麵為代表的廣東麵食豈能榜上無名! 一碗價值僅廿餘元的「靚」麵, 吃到的不但是彈牙爽口的麵條和香濃的「湯底」, 還包含做麵師傅數十年努力的心血. 分別紮根深水埗、九龍城的兩間老麵店, 分別「主打」竹昇麵和濃香蝦子麵, 兩位師傅同樣喜獲下一代傳承手藝, 至為難得! 陳智燊、許亦妮今集走訪兩店, 品嚐牽繫了兩代濃情的「靚」麵! 煮出一碗好麵, 少不了撈麵必備的「笊篱」, 兩位主持「一條龍」追訪入行半世紀的鐵網老工匠, 探索兩個行業的緊密關係! 雲吞麵俗稱「細蓉」很多人都知道, 但其由來大家又知多少? 行內還有「孖水」、「白底」等術語, 當中又有甚麼含意? 五十年代在廣州賣雲吞麵的劉庭森師傅, 來港後由1954年開始在深水埗街頭擺賣車仔檔, 做到大牌檔, 繼而擁有自己的麵店, 當中經歷幾許辛酸? 劉伯見證了半世紀而來的香港經濟起落, 但五十年不變除了雲吞的餡料, 還有其竹昇打麵的手藝. 將麵粉堆成小山丘, 再於中心挖洞打入鴨蛋「開水塘」開始, 到最巧功夫的坐竹昇, 劉伯每天風雨不改地苦幹; 至於包雲吞的重任, 劉太由嫁入門開始, 親力親為為丈夫分擔. 不少傳統絶活都因後繼無人而面臨失傳, 但劉伯卻無此憂慮, 因為兩個兒子都盡得其真傳, 三父子每天「拍住上」羨煞旁人. 年青人何以願意繼承這門艱辛的行業? 以蝦子做主打, 混入麵粉製成的傳統蝦子麵, 同樣有不少捧場客. 十餘歲入行學打蝦子麵的蔡耀球, 現時是九龍城老牌麵廠唯一做麵師傅, 見證兩代老闆的交接傳承經過, 亦見證老店生意由盛轉衰. 昔日的九龍城因啟得機場而成顯赫地標, 除了來往的華僑是老店的穩定客源, 逢年過節, 麵廠更因應客人需求推出禮盒應市. 然而隨着即食麵誕生, 加上機場搬遷, 早已風光不再, 麵廠第二代傳人陳志雄合以仍堅守祖業? 蔡師傅則以蝦米和大地魚熬「湯底」開始, 為大家演繹一碗香濃蝦子麵誕生的經過. 除了打麵之外, 「淥麵」也有學問. 傳統做法, 先將麵焯一會兒, 然後過冷河, 再焯, 麵質更加爽口. 過程中, 一個將麵與湯隔開的「笊篱」不可或缺.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而當年不鏽鋼的「笊篱」全屬人手織造. 現年八十一歲的梁林, 入行超過52年, 由六十年代到今天, 一直默默耕耘. 林伯這門手工藝可謂千變萬化, 除了「笊篱」, 還可織出泥鯭籠、蟹籠等等不同工具, 且看他露兩下巧手功架.

懷舊美食賀新年
00:22:30

懷舊美食賀新年

2012-01-23

農曆新年是香港人熱切期待的大節日之一, 除了可以四出拜年逗利是, 更可品嚐各種應節食品, 大飽口福. 根據傳統, 一家大小都會齊集吃團年飯、開年飯, 各種糖果、糕點、煎堆、油角等更是奉客必備. 賀年食品不但美味, 連名字都有吉祥之意, 芋蝦、金銀潤、笑口棗等, 有何寓意? 「先兆豐年」、「富貴如意」、「竹報平安」又是甚麼菜式? 現今的飲食文化與過去有何不同? 兩位「番書仔」主持陳智燊、許亦妮走訪幾間歷史悠久的零食店、臘味店、素食店, 了解香港人在農曆新年的飲食傳統, 與大家共度濃情滿載的傳統農曆新年. 兩位主持首先來到上環一家超過80年歷史的零食店, 店內平日售賣涼果餅乾、中式小食為主, 而每逢農曆新年都會推出應節食品, 包括茶泡、芋蝦、煎堆、油角等. 究竟「茶泡」是甚麼? 「芋蝦」這名字又有何意思? 兩位主持更深入工場重地, 跟零食店的經理學習做芋蝦, 發現當中大有學問! 五十年代時, 店舖的食品曾出口外國, 且聽零食店的端哥細說當年「威水史」. 更有趣的是, 該店曾以乾餅盒包裝牛肉乾, 所為何事? 屹立上環接近60個年頭的臘味店, 見證著港人飲食習慣及消費模式的轉變, 且聽負責人鄧先生分析箇中因由. 寓意吉祥的「金銀潤」, 當年更是大受歡迎, 主持走訪至今仍有製作這款臘味的西環老字號, 更請到老師傅親自示範, 鹹香撲鼻, 暖意四溢! 不少中國人在大年初一都會茹素, 主持來到一間已有過百年歷的的素食店, 介紹年糕、煎堆、慈菇片、笑口棗、角仔等賀年美食. 該店的賀年齋菜包括「先兆豐年」、「富貴如意」、「竹報平安」等, 賣相精緻又好意頭. 素食店董事總經理彭先生會展示幾件已有百年歷史的銀器餐具, 當中的筷子架設計獨特, 令主持大開眼界; 鎮店之寶是一份已有七十多年歷史的菜牌, 不但記載了一些充滿詩意的菜名, 也記下了當時港人的飲食習慣, 主持會為大家揭曉內裡乾坤.

小商店大寶藏
00:22:25

小商店大寶藏

2012-01-16

近年不少屋邨商場陸續進行翻新, 引入了各式各樣的大型連鎖店, 令小本經營的商店因難以維生而逐漸消失. 曾於六十、七十年代陪伴港人成長的士多、辦館、雜貨舖等商店, 更加買少見少. 這些小商店裡的玻璃罌、餅罐、汽水櫃、戒子糖、吹波膠、豬仔錢罌等, 滿載著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陳智燊和許亦妮會走遍全港, 為大家搜索碩果僅存的士多、辦館、雜貨舖等, 發掘小商店裡的大寶藏. 旺角柏樹街一間70年代開業的士多, 店內的貨架、餅罐已有30多年的歷史. 貨品以零食、飲品為主, 部份貨品原來需要經政府發牌才可售賣. 老闆杜先生與杜太, 與客人感情深厚, 早年客人「賒數」有如家常便飯, 且聽杜太細說當時情況. 此外, 杜太還會介紹她的愛貓, 何以士多、辦館總愛養貓? 辦館的規模比士多稍大一點, 好比一間小型的超級市場, 糧油罐頭、調味醬料、零食、餅乾麵包、中西名酒等貨品一應俱全. 兩位主持看到辦館裡的戒子糖、朱古力醬、果汁糖等, 勾起了不少童年往事; 又會介紹辦館裡獨特的「收銀機」, 究竟有麼奧妙? 由衛生用品, 到飲食器皿, 甚至小型傢俬, 應有盡有的老字號雜貨攤, 是老闆朱先生的父輩由50年代在上環街頭擺雜貨攤打拚而來, 70年代才搬到水坑口街的舖位. 現由朱先生子承父業, 繼續經營. 店舖由地下至天花也堆滿雜貨, 至今仍保存著不少經典貨品, 水煙筒、油燈台、火水燈、油燈腳、瓦枕、藤椅、餸籃等, 每件背後也充滿回憶. 朱先生又會展示曾在60至80年代流行一時的冰條壺、奶咀壺、暖壺等, 細說當年往事. 主持還發覺店內的豬仔錢罌, 竟然沒有投入和取出硬幣的出入口, 無入也無出, 何以這麼神奇?

一盅兩件話當年
00:22:28

一盅兩件話當年

2012-01-09

飲茶已是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無論親朋好友、公司同事, 甚至海外客戶, 都可相約到茶樓或酒樓, 一邊吃着「一盅兩件」, 一邊閒話家常或商談生意, 每逢假日, 茶樓門外更是大排長龍, 一檯難求. 飲茶文化雖源自於廣州, 但將之發揚光大, 遠銷世界各地, 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飲食文化之一, 香港人功不可沒. 一壺靚茶是茶樓的靈魂所在, 當中有甚麼沖泡竅門? 一籠美味點心的背後, 有何秘密? 茶樓與酒樓又有甚麼分別? 今集主持陳智燊和許亦妮帶大家走訪一間逾70年歷史的舊式茶樓尋找答案, 品味美食與人情! 1936年開業的信興酒樓, 是香港其中一間老字號茶樓. 對於茶樓初期的面貌, 焗盅、痰盂、地板、風扇等設備, 第二代的負責人羅先生記憶猶新. 茶樓自1983年重新裝修後, 一直保持原貌, 壽字牆布、超薄玻璃燈罩、萬字裝飾等佈置, 處處散發著昔日情懷. 主持在店內四處搜尋, 茶樓的桌椅、牆上菜牌和大畫, 都流露出歲月的痕跡. 舊式茶樓對茶非常講究, 每間茶樓都設有一位茶師傅專責「校茶」. 擁有四十多年校茶經驗的馬師傅, 會即席示範如何把不同產地、等級的普洱茶葉混合, 泡出色、香、味俱全的靚茶. 所謂「水滾茶靚」, 優質的茶葉要配上滾水, 才能把茶香發揮得淋漓盡致. 熱水爐、大頭水煲、迷你茶壺等茶具, 對茶的品質有著重要的影響, 且聽主持深入個中探究. 六十、七十年代, 香港曾多次制水, 茶樓當時如何解決水的問題? 茶樓的另一主角是點心, 初期的茶樓只有蝦餃、燒賣、包子三種點心, 後來才發展出其他款式. 要炮製美味的蒸煮點心, 全靠大大小小全由人手製造的蒸籠. 蒸籠店的林師傅會示範製作過程. 何以蒸籠蒸出來的點心會特別溫暖乾爽? 主持會為大家解構當中的奧秘. 原來初期的蒸籠只有直徑二十吋半的「大包籠」一款, 至五十年代才出現盛載點心的細蒸籠. 茶樓亦由過往把點心放在托盤叫賣的方式, 轉為推車仔賣點心, 後來更開設明檔讓茶客自行揀選. 茶樓員工與茶客相處了幾十年, 感情深厚, 茶客每天早上也會到來閒話家常, 令茶樓充滿笑聲, 洋溢濃厚的人情味.

當西餐遇上豉油
00:22:25

當西餐遇上豉油

2012-01-02

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 深受中, 西方文化影響, 環球美食薈萃, 無論中, 英, 美, 法, 意, 日, 韓, 泰, 越等國美食應有盡有, 贏得「美食天堂」的稱譽. 近年更流行Fusion菜式, 集各家之大成, 令口味更加多元化. 不過, 論到Fusion菜始祖, 非中西合璧的「豉油西餐」莫屬. 話說百多年前, 中國人仍未能接受正統西餐, 為了迎合華人食客的口味, 不少餐廳運用了豉油結合西餐的烹調方法, 煮出「豉油西餐」這中西合璧的另類西餐, 結果大受歡迎! 今集主持陳智燊和許亦妮會帶大家到訪兩間「港式西餐廳」, 品嚐'豉油西餐'這種另類美食, 細味當中的人情味. 提到「瑞士雞翼'和「燒乳鴿」, 香港人必然會想起已有超過150年歷史的太平館. 其創辦人徐老高先生原是西廚, 當年他為迎合華人食客口味, 嘗試改良西菜, 結果大受歡迎, 遂於廣州太平沙開舖, 聲名愈做愈大, 不少達官貴人也是座上客. 1937年徐氏第三代因戰禍來到香港落地生根, 繼續經營餐廳. 究竟當年的「唐人西餐」與傳統西餐有何分別? 且聽第五代接班人徐錫安詳細介紹. 徐錫安接手家族生意已經有十八年光景, 期間香港爆發禽流感, 沙士等疫症, 飲食業首當其衝, 生意大受打擊, 他如何度過難關? 隨著時代進步, 餐廳由以往用人手「落單」點菜, 演變到今日以電腦「落單」, 反而令老一輩員工不安, 他又有何對策? 這間百年老店處處為員工著想, 至今仍為他們提供宿舍, 皆因徐先生深信人情味是餐廳賴以生存的重要因素. 位於灣仔的樂意餐廳, 60年代開業時, 客人以美國水兵為主, 到後來被本地食客取代, 亦見證著整個社區的轉變. 老闆楊大程 (William) 早於60年代入行做西餐, 經歷過一日賣三千個漢堡包的盛況. 直至1974, 他的外籍老闆要離開香港, 他便與幾個親兄弟商量頂手. 榮升老闆固然值得高興, 但各種挑戰亦接踵而來. William接手不久, 越戰便告結束, 餐廳的生意應聲下滑, 他們只好轉攻本地市場, 卻遇上不少困難, William當時如何扭轉劣勢? 1997年金融風暴爆發, 餐廳生意又再一落千丈, 然而一味花膠竟令這間西餐廳起死回生! 餐廳開業已踏入第38個年頭, 楊氏兄弟仍然風雨同路, 但退休的一天終會來臨, 他們的下一代可會薪火相傳?

包羅萬有香港地
00:22:24

包羅萬有香港地

2011-12-19

"現時市面上的西餅連鎖店成行成市, 但在五、六十年代, 西式麵包糕點、餅乾未流行之前, 傳統唐餅是香港市民日常生活主要的食糧之一. 老婆餅、椰堆、鳳凰卷、白糖餅、雞仔餅等中式餅食; 菠蘿包、雞尾包、椰絲奶油等西式麵包; 還有茶餐廳美食蛋撻, 甚至發展出香港獨有的下午茶文化. 無論唐餅還是西餅, 都散發着地道港式滋味, 背後隱藏着包餅師傅的無限創意與默默耕耘! 今集主持陳智燊和許亦妮將走訪家庭式經營的中式餅家及西餅店, 細味肯搏、肯捱、刻苦耐勞的香港精神! 現年七十四歲的李鉅出身做餅世家, 父親在故鄉東莞開設工場做嫁女餅. 李伯五十年代來港, 曾在元朗開設餅家, 1967年搬到鯉魚門. 開張初期的情景, 他至今仍歷歷在目.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全民皆股, 李伯的餅店亦見證了當年的股市風雲! 餅家的生意隨1973年股災爆發跌至谷底, 李伯如何度過難關? 他的子女又可會繼承父業? 在五、六十年代, 雞仔餅是最受歡迎的唐餅之一, 何以它又稱為「小鳳餅」? 主持又會介紹李伯的得意之作, 老婆餅、椰堆、鳳凰卷、白糖餅等, 教人垂涎三尺! 西式餅店負責人呂喜波, 三十多年來風雨不改, 凌晨兩點半便到餅店工作. 60、70年代, 香港曾經興起一陣移民潮, 呂喜波就在這個動盪時刻接手餅店. 店內的切麵包機歷史悠久, 至今仍大派用場. 西餅店的顧客以街坊為主, 早上七至九時上班、上學繁忙時間大排長龍. 最受歡迎的菠蘿包、雞尾包、椰絲奶油、蛋撻等處處反映著香港人靈活變通的生活智慧, 兩位主持為大家尋出端倪. 麵包店切好方包後, 總會餘下大量的麵包皮, 這些剩餘物資被基層市民視為寶物, 果腹之餘, 更創出了多款創意美食, 兩位主持為大家一一呈獻!"--TVB website.

情繫國貨
00:22:23

情繫國貨

2011-12-12

今日香港被譽為「購物天堂」, 大、中、小型商場隨處可見, 貨品種類繁多, 豐儉由人. 但曾幾何時, 香港的商場和百貨公司, 大多專售英、美、日等進口貨, 只有中產以上經濟能力較佳的消費者才有能力光顧; 而價廉物美的國貨, 則受到基層市民追捧, 國貨公司因而成為普羅市民消閒好去處. 香港第一間民營純國貨公司於五十年代開業, 全盛時期, 國貨公司遍佈港、九、新界, 多達300間. 時移勢易, 現今的國貨公司因租金高企等種種原因, 相繼走向結業之路. 臨別在即, 主持陳智燊和許亦妮帶大家重遊老店, 細味店內的一事一物, 回憶過往的生活點滴. 荃灣是香港第一個衛星城市, 新中聯國貨公司於1959年在此開業, 可惜難敵時代洪流, 計劃於明年結業. 現年77歲的李燕生經理, 是公司的開國元老之一, 見證著公司半世紀以來的興衰, 他會與大家分享昔日難忘片段. 原來公司曾設有宿舍, 同事間感情深厚. 國貨式式俱備, 以價廉物美見稱, 由家家戶戶用作看門口的中成藥、節日必備的臘味、到時令大閘蟹應有盡有. 兩位主持最大的感觸, 是看到服裝部的校褸、恤衫、白飯魚等校園服飾, 勾起了不少童年回憶. 六、七十年代最暢銷的貨品是甚麼? 八十年代被稱為「國貨公司四寶」又是甚麼? 留意兩位主持一一揭曉. 至於香港第一間民營純國貨公司, 在1955年開業, 就是坐落於長沙灣青山道的中建國貨. 國貨公司最初售賣文教用品為主, 貨品價錢相宜, 生意穩步上揚. 怎料開業一年後, 發生了九龍暴動, 中建國貨亦成為衝擊對象之一, 情況非常危急! 經理黃永光會細說當時情況. 兩位主持在店內尋寶, 發掘到棉襖、英雄牌墨水筆、中華牌鉛筆、口琴等陪伴港人成長, 滿載香港人集體回憶的國貨. 除了包羅萬有的實惠貨品, 店內還可找到濃濃的人情味! 40多年來, 店員與街坊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時至今日, 不少老街坊仍然每日走到店內, 與伙計閒話家常.

手作創藝
00:22:26

手作創藝

2011-12-05

五六十年代, 香港人憑著一雙手, 補鞋, 車衫, 塑膠公仔...賺取蠅頭小利, 養活一家大小, 但隨着發展步伐越來越快, 社區不斷重建, 老店不斷被迫遷, 至今還有多少尚存? 今集陳智燊和許亦妮帶大家拜訪一對恪守家傳製銅業的兄弟幫, 和同樣為保存祖業而打拼的彩瓷廠第三代傳人, 憑著他們的巧手, 製造出一件又一件的藝術品. 在租金高企, 經營困難的今天, 他們如何生存? 且聽三位隱世高手細說製銅業及彩瓷業的興衰, 細味當中人情味. 油麻地, 本港歷史最悠久的社區之一, 匯聚了不少傳統行業, 木刻店, 繡莊, 雜貨舖等等, 當中包括一間有80多年歷史的銅器店. 該店在30年代由陸樹才和陸強才的父親創立, 兩兄弟十多歲便跟隨父親入行, 幾十年來同住共事. 他們的業務由早期以生產食肆煮食用具, 到70年代兼營兵器道具, 在最輝煌的時候, 他們的銅煲更一度遠銷至新加坡, 何以到80年代會走下坡式微? 人稱「大才叔」和「細才叔」的兩兄弟, 除了展示有六七十年歷史的家傳之寶「灶尾煲」外, 又會介紹得意作品「粥煲」和70年代大受歡迎的「葫蘆涼茶煲」, 「細才叔」更即場示範打銅功夫. 哥哥「大才叔」陸樹才最自豪的作品又是甚麼? 打銅業雖然已日漸式微, 產品今日仍不乏捧場客, 他們何以對銅器情有獨鍾? 同樣靠一雙巧手穩守祖業的, 還有瓷器廠的第三代傳人曹志雄. 今日依然帶領著幾位年過六十的老師傅打造瓷器的他, 受社區重建影響, 瓷廠多次搬遷, 現時在九龍灣工廠大廈繼續經營. 主持會深入瓷廠的生產重地, 請幾位師傅親自示範彩瓷的製作過程. 在六十年代流行一時的「雞公碗」, 背後原來是有一段故事. 瓷廠裡還有不少價值連城的寶物, 兩位主持會帶大家一同尋寶. 香港彩瓷業在全盛時期曾有幾十間瓷廠, 百家爭鳴, 連外國皇室貴族, 都特別來港訂貨, 可說是蜚聲國際, 但後來香港的彩瓷竟被全面禁運, 究竟為甚麼? 行業式微再加上租金持續攀升, 經營環境更形惡劣, 曹志雄會如何面對.

hku lib logo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