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國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任務。如何將創科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發展,將會是大學硏究及工業發展的規劃方向。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於去年推出100億元的「產學硏1+計劃」,促進本港大學科硏成果轉化及商品化,不過,將科硏成果轉化應用,從教學和研究,大學面對的挑戰又是什麼?跟據生產力局公布「香港製造業發展報告」指,本港八成的製造業仍未引入智能化方案,到厎「新質生產力」將會香港製造業轉型升級帶來什麽契機?新質生產力將如何提升香港創科產業?政府又有何措施推動香港創科領域。 受訪者: 張福民教授(香港科技大學鄭家純機器人研究院院長) 黃錦輝(立法會議員) 歐國威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王樂熙(納米材料生產公司開發部總監) 申亞京(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 胡錦添(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環球社會中心總監) 胡金蓮(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黎少斌(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數碼總監)
2024-11-21
導盲犬,是視障人士用以便利日常行動的工作犬,常被譽為視障人士的一雙眼睛。根據《殘疾歧視條例》訂明,任何人士如拒絕視障人士攜同導盲犬進入容許公眾人士進入的處所,或拒絕向他提供服務或設施,則可能被視為觸犯《殘疾歧視條例》,但導盲犬訓練員並不可以帶同導盲犬進入公眾處所,故此在訓練過程中,導盲犬並未有進入公眾處所的實戰經驗;而現時香港導盲犬訓練亦未有任何認證或監管,另方面香港導盲犬數目,遠遠未能滿足視障人士的需求。究竟社會各界,可以怎樣幫助這項服務的發展?讓更多視障人士可以獲得適合的導盲犬服務及應有的保障。 受訪者: 譚皓中(視障人士) Zoe(健身中心負責人) 張家瑋(香港導盲犬服務中心總幹事) 菠蘿(視障人士) 朱崇文博士(平等機會委員會行政總監 - 營運) 徐妤婷(平等機會委員會主管 - 政策、研究及培訓) 陳克勤(立法會議員) 黃家和(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 胡鍔(香港導盲犬協會主席) 吳雅雯(見習導盲犬導師) Wendy(導盲幼犬寄養家庭) 李苑甄(導盲犬訓練導師)
2024-11-14
市民對網約車需求近年漸趨清晰,運輸及物流局對規管網約車平台最新研究,建議規管網約車平台,透過法例明確地以牌照及若干發牌條件方式,規管網約車平台公司,包括確保平台提供的出租車要有牌,購買包括乘客在內的相關保險,司機亦要做體檢及考牌。亦有意見認為的士車隊可滿足乘客對於網約車的需求轉變,由過往網約私家車改為網約的士,究竟各界有何意見?新例又能否滿足市民的需要? 受訪者: 陳迪遙(香港公共交通智庫幹事) 邱均明(網約車平台的士司機) 周國強(香港的士小巴商總會會長) 田北辰(立法會議員) 鍾志霆(網約車平台香港區總經理) Eric(乘客) John(網約車司機) 易志明(立法會議員) 周景恆(的士司機)
2024-11-07
目前應用小型無人機的範疇越趨廣泛,包括開發三維數碼地圖、搜救、航拍、無人機表演、土地或建築測量,以及公用設施或電力線檢查等。政府各部門亦有使用小型無人機以提升工作效率,例如用於協助消防處及民眾安全服務隊的搜救工作。而無人機競速比賽近年迅速崛起,是一項集合創新丶科技丶航空運動等元素的新興運動。為配合小型無人機發展,政府制訂的《小型無人機令》,協助參加者掌握操控無人機相關的基本理論及新的規管要求,提升安全操作技巧,加強危機意識,究竟規管對業界有何影響,未來低空經濟的發展又如何? 受訪者: 陳紹雄(立法會議員) 文偉松博士(香港理工大學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陳偉燊(無人機航業從業員) 熊瑞斌(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師) 朱丞濱(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地測量師) 龐博文(智慧城市聯盟資訊科技管理委員會主席) 范俊業警司(香港警務處資訊系統部數碼警政服務科) 張籽燊高級督察(香港警務處資訊系統部數碼警政服務科) 麥榮泰(職業訓練局小型無人機進階等級訓練課程訓練經理) 李漢榮(小型無人機進階等級訓練課程畢業生) 薛昌華(中華基督教會扶輪中學校長) 李文杰(中華基督教會扶輪中學中六學生) 陳家偉(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中四學生) 鄒偉傑(中國香港無人機運動總會會長) 蔡偉倫(競速無人機香港代表隊成員) 蔡日朗(競速無人機香港代表隊成員)
2024-10-31
本港是全球生活費用最高的其中一個城市,有研究顯示,低收入家庭每月花費3成收入在食物上。若驟然遇上經濟困難,三餐不繼,可尋求食物援助計劃的支援。自2009年,社會福利署透過資助非政府機構,在全港推行短期食物援助服務,為難以應付日常食物開支的個人或家庭,提供食物。除此之外,坊間亦有由社福機構營運的食物銀行,以助基層市民解決燃眉之急,究竟這些計劃是如何運作?對基層幫助是否足夠? 受訪者: 梁建輝(樂餉社項目總監) 黃嘉卿(新生精神康復會專業服務總經理) 環保基金「食得滿FUN」受惠人士 郭浩佳(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恩澤膳」短期食物援助服務隊服務經理 - 九龍城及油尖旺區) 勞女士(「恩澤膳」短期食物援助服務使用者) 袁德志(食德好行政總監 - 註冊社工) 「食德好」會員 歡姐(「食德好」義工) 黃美儀(惜食堂高級服務經理 - 註冊社工) Raymond(「惜食堂」義工) 王伯(「惜食堂」會員) 鄧家彪(立法會議員) 吳衞東(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 陳明(「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義工)
2024-10-28
香港故事 - 師傅來了2 第八集 點心是很多香港人喜歡的食物,要保留點心的風味,竹蒸籠是不可劃決的器具,而竹蒸籠更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93歲的呂明師傅,在竹蒸籠行業打拼了超過七十年,憑著熟練技巧與創新產品佔據市場地位,他發現傳統竹蒸籠在清洗時,主口容易被破損,他就採用不銹鋼改良主口部分,令蒸籠更耐用。但隨著香港工業北移,手造竹蒸籠亦日漸式微,手藝乏人傳承的情況下,幸好有人以另一種方法使它重生;藝術家林嘉裕(Inkgo)透過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計劃認識呂明師傅,他們曾經合作創製一個天壇大佛外型的竹蒸籠,Inkgo希望將傳統工藝融入當代藝術。除了創作,維修也是重要一環,作品大多是竹所組成,因為是天然材料所以容易耗損,而且復修比創作更難的地方是要因應損毀的部分修補,需要更細緻的技巧。 Inkgo喜歡以竹創作,她更希望在作品中展現竹的不同面貌,固此她在個人展覽中將竹藝與當代藝術結合,讓觀眾體驗藝術趣味之餘又可以欣賞竹的不同特質。另一方面,她亦透過工作坊教授製作竹蒸籠,讓大眾認識這門傳統手藝。兩代人堅毅的精神,有如竹一樣堅韌不拔,將竹藝傅承下來。 旁白:黃妍 受訪者: 呂明(竹蒸籠師傅) 林嘉裕(藝術家) 林嘉裕媽媽 石觀齡(滘西村村民)
2024-10-24
香港零售市道目前困難重重,港人北上消費,本地消費力疲弱,今年十一黃金周旺丁不旺財,政府推出不同措施推動旅遊業,然而近年,有不少旅客反映香港服務業質素參差,影響香港的旅遊城市形象,但仍有不少業界把握機遇,求變創新,改進服務,以行動去抓緊商機,究竟未來香港零售業又有何新方向? 受訪者: 尹振英(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副教授) 黃蘭詩(六福集團執行董事兼副行政總裁) 何舜淇(舜之源護膚品創辦人) 阮穎嫻(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講師) 邵家輝(立法會議員) 韓俊謙(GREENPRICE環保超市創辦人)
2024-10-21
香港故事 - 師傅來了2 第七集 「米」是大眾的主糧,每一粒米都蘊藏著中國傳統種植智慧。由浸穀種、撒種、育秧苗、插秧至收割,付出辛勞汗水之餘,每個步驟都需要觀察、分析同計劃,以及不同農耕方法,所以農夫的工作也包含相當高的技術含量。陳凱詩Rachel九年來在大嶼山二澳與一班農夫為「香港米」不斷嘗試與研究,期望再次培植出屬於香港的米種,尋回香港味。 Rachel陳凱詩鍾情於種植,是源自一棵怕羞草,由盆栽、野草、農作物,到稻米,都非常了解牠們的特性,她認為,對牠們本身及週周邊的生物的生長特性必須充分了解,才能令牠們生長得健康。她更認為種植的課題是學不完的,所以她也曾修讀永績農業,閒時亦會到香港其他農莊觀摩。 總括了這九年耕作經驗,她覺得耕植過程其實是一場修行,雖然過程非常艱苦,加上收成未必如願,但悟出的是,耕作是需要堅持,不能放棄。 旁白:黃妍 受訪者: 陳凱詩(農夫) 黃鏡明(農夫)
2024-10-17
世界狼瘡聯合會(WLF)把每年的5月10日定為世界狼瘡日,希望將世界各地的狼瘡團體團結起來,關注「紅斑狼瘡症」,患者臉上會出現蝴蝶形紅斑,就像被狼咬似的,因而有這個病名。通常,紅斑狼瘡都會突襲人生,大大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政府現時直接援助紅斑狼瘡病友的措施是否足夠?患者亦通過非牟利團體和病友組織協助病人,共同為疾病奮鬥。突竟社會對紅斑狼瘡患者有何支援?病人又如何面對生活。 受訪者: 好鈞(紅斑狼瘡患者) Yvonne(紅斑狼瘡患者) Sharpay(紅斑狼瘡患者) 嚴卓雲醫生(香港風濕病基金會病人支援委員會召集人) 蘇晧醫生(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 /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阿謙(紅斑狼瘡患者) 李咨呈(Yvonne姐姐)
2024-10-14
香港故事 - 師傅來了2 第六集 假日的維港海面上,一艘飄揚著鮮紅色船帆、富中國傳統風格的仿古木船-張保仔號-翩然而至,無論是船上乘客、或是岸上遊客,紛紛拍照打卡,彷彿是一個風景地標。但觀光客可能不知道,這艘2006年完工下水的張保仔號,是維港現存最新一艘、也可能是最後一艘,百分百香港製造的營業船。 香港擁有天然海岸線,開埠後成為轉口港,立刻發展出第一種工業-造船業。但隨著經濟轉型、人手流失,造船業亦日漸式微,過去曾經一年生產四、五艘營業船,養活十數名師傅及其家人的造船廠,現在寥寥可數,大多只淨下兩、三位師傅堅守崗位,靠維修船隻支持下去。 區世傑和魏孝安兩位造船師傅,分別在筲箕灣和香港仔經營船廠,他們都曾經歷香港造船業的黃金時代(張保仔號亦是出自區世傑和他父親之手)。面對行業的暗淡前景,兩位師傅仍然樂觀面對:區世傑小心保存歷年的造船圖則,還把未能完成的「理想木船」,製作成合乎比例的「模型木船」,延續傳奇。魏孝安三兄弟則胼手胝足,從事平凡的修理工作,安身立命擔當「船隻救傷員」,確保船隻安全航行。 千帆過盡,盛衰無常。兩位見證香港造船業的師傅,對電視台的拍攝邀請毫不猶豫地答應,對專程前來請益的文化研究員、學生,更是傾囊相授、無所不談。為的,只是薪火相傳,無論行業前景如何,仍希望傳奇活在後人心中。 旁白:黃妍 受訪者: 魏孝安(修船師) 區世傑(造船師) 魏孝樂(修船師) 翁泳恩(木藝師) 魏仲兒(修船師)